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内容与相关概念 | 第10-12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2.2 相关概念 | 第10-12页 |
1.3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国外相关理论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 第13-15页 |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第15页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5-17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第二章:香港与新加坡保障房住区健身空间的建设经验与案例 | 第17-28页 |
2.1 香港与新加坡社区体育的建设经验 | 第17-20页 |
2.1.1 香港社区体育 | 第17-18页 |
2.1.2 新加坡社区体育 | 第18-20页 |
2.2 香港公屋与新加坡组屋的建设经验 | 第20-24页 |
2.2.1 香港公屋 | 第20-22页 |
2.2.2 新加坡组屋 | 第22-24页 |
2.3 案例研究-新加坡达士岭(Pinnacle Duxton)组屋 | 第24-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城市住区健身空间设计的影响因素 | 第28-49页 |
3.1 城市住区居民健身活动特征 | 第28-32页 |
3.1.1 居民行为活动的分类 | 第28-29页 |
3.1.2 不同人群健身活动偏好及需求 | 第29-32页 |
3.1.3 深圳保障房住区居民健身活动的特征与需求 | 第32页 |
3.2 场地设计 | 第32-42页 |
3.2.1 功能分区 | 第32-33页 |
3.2.2 选址布局 | 第33-34页 |
3.2.3 场地规模 | 第34-36页 |
3.2.4 空间尺度 | 第36-37页 |
3.2.5 可达性 | 第37-38页 |
3.2.6 空间界定 | 第38-41页 |
3.2.7 其他因素 | 第41-42页 |
3.3 相关设施 | 第42-45页 |
3.3.1 健身游戏设施 | 第43页 |
3.3.2 健身配套设施 | 第43-45页 |
3.4 景观绿地 | 第45-47页 |
3.4.1 绿地的功能与设计 | 第45-46页 |
3.4.2 植物的选择与配置 | 第46-47页 |
3.5 无障碍设计 | 第47-4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深圳保障房案例研究 | 第49-75页 |
4.1 深圳保障房建设现状 | 第49-51页 |
4.2 案例选取与调查方法 | 第51-55页 |
4.2.1 案例选取 | 第51页 |
4.2.2 调研方法 | 第51-52页 |
4.2.3 调研保障房小区概况 | 第52-55页 |
4.3 调研数据统计分析 | 第55-73页 |
4.3.1 调研小区的健身空间的现状及问题 | 第56-60页 |
4.3.2 调查的保障房住区居民的基本特征 | 第60-61页 |
4.3.3 居民健身活动的特征与空间需求 | 第61-69页 |
4.3.4 居民对健身空间的满意度 | 第69-70页 |
4.3.5 与香港公屋、新加坡组屋的对比分析 | 第70-7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五章:深圳保障房住区健身空间设计策略 | 第75-97页 |
5.1 深圳保障房住区健身空间设计原则 | 第75-76页 |
5.1.1 经济实用原则 | 第75页 |
5.1.2 多样性原则 | 第75页 |
5.1.3 安全性原则 | 第75-76页 |
5.1.4 生态性原则 | 第76页 |
5.2 室外健身空间设计策略 | 第76-92页 |
5.2.1 室外健身场地 | 第77-88页 |
5.2.1.1 广场 | 第77-79页 |
5.2.1.2 球类运动场地 | 第79-80页 |
5.2.1.3 老年人活动场地 | 第80-82页 |
5.2.1.4 儿童游戏场地 | 第82-85页 |
5.2.1.5 高层底部架空健身空间 | 第85-87页 |
5.2.1.6 竖向健身空间 | 第87-88页 |
5.2.1.7 其他室外健身活动场地 | 第88页 |
5.2.2 健身步道 | 第88-90页 |
5.2.3 健康出行方式 | 第90-92页 |
5.3 室内健身空间设计策略 | 第92-94页 |
5.3.1 室内健身空间 | 第92-93页 |
5.3.2 便于日常使用的楼梯间 | 第93-94页 |
5.3.3 室内健身服务设施 | 第94页 |
5.4 健身器材 | 第94-95页 |
5.5 安全管理方面的建议 | 第95-96页 |
5.6 周边体育场地的利用 | 第96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六章:结语 | 第97-99页 |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97页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3页 |
附录 | 第103-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