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9-29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CO_2的理化性质以及资源化利用 | 第10-16页 |
1.2.1 CO_2的分子结构 | 第10-11页 |
1.2.2 CO_2的分子轨道以及活化形式 | 第11-15页 |
1.2.3 CO_2的资源化转化 | 第15-16页 |
1.3 CO_2加氢制甲酸 | 第16-25页 |
1.3.1 甲酸简介及CO_2加氢制甲酸的反应特征 | 第16-18页 |
1.3.2 CO_2加氢制甲酸均相催化体系 | 第18-22页 |
1.3.3 CO_2加氢制甲酸非均相催化体系 | 第22-25页 |
1.4 MOF材料及其在催化方面的利用 | 第25-26页 |
1.5 研究课题的提出 | 第26-29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29-35页 |
2.1 化学试剂 | 第29-30页 |
2.2 实验设备及实验步骤 | 第30-31页 |
2.3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1-32页 |
2.3.1 MOF材料的合成 | 第31-32页 |
2.3.2 RuNPs/MOF催化剂的制备 | 第32页 |
2.3.3 RuCl_3/MOF催化剂的制备 | 第32页 |
2.4 产物分析方法 | 第32页 |
2.5 催化剂的表征 | 第32-34页 |
2.5.1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 第32-33页 |
2.5.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33页 |
2.5.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33页 |
2.5.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33页 |
2.5.5 透射电镜(TEM) | 第33-34页 |
2.5.6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 | 第34页 |
2.5.7 N_2物理吸附仪 | 第34页 |
2.5.8 热失重分析(TG) | 第34页 |
2.6 实验结果的计算 | 第34-35页 |
第3章 RuNPs/MOF催化CO_2加氢合成甲酸 | 第35-55页 |
3.1 引言 | 第35-36页 |
3.2 RuNPs/MOF催化CO_2加氢合成甲酸的反应性能 | 第36-39页 |
3.2.1 乙醇-水-三乙胺溶剂体系中的溶剂效应 | 第36-38页 |
3.2.2 不同MOF载体负载RuNPs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 第38-39页 |
3.3 RuNPs/MOF的表征结果与分析 | 第39-49页 |
3.3.1 XRD分析 | 第39-40页 |
3.3.2 N_2物理吸附 | 第40-43页 |
3.3.3 TEM表征 | 第43-44页 |
3.3.4 FT-IR分析 | 第44-45页 |
3.3.5 XPS分析 | 第45-48页 |
3.3.6 TG分析 | 第48-49页 |
3.4 反应条件优化 | 第49-53页 |
3.4.1 反应温度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49-50页 |
3.4.2 PH2/PCO_2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50-51页 |
3.4.3 反应初始总压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51-52页 |
3.4.4 催化剂用量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52-53页 |
3.5 小结 | 第53-55页 |
第4章 后合成修饰的RuCl_3/MOF催化CO_2加氢合成甲酸 | 第55-71页 |
4.1 引言 | 第55页 |
4.2 RuCl_3/MOF催化剂的制备 | 第55-58页 |
4.3 RuCl_3/MOF催化剂的表征结果与分析 | 第58-67页 |
4.3.1 XRD分析 | 第58-59页 |
4.3.2 FT-IR分析 | 第59-60页 |
4.3.3 TG表征 | 第60-61页 |
4.3.4 N_2物理吸附表征 | 第61-62页 |
4.3.5 SEM和TEM分析 | 第62-66页 |
4.3.6 XPS分析 | 第66-67页 |
4.4 溶剂以及添加剂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67-69页 |
4.5 小结 | 第69-71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5.1 结论 | 第71-72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1页 |
发表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情况说明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