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1 引言 | 第12-20页 |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15页 |
| ·中国木薯生产现状 | 第14页 |
| ·中国木薯的种植方式 | 第14页 |
| ·木薯生产机械化的现状 | 第14-15页 |
| ·木薯收获机械挖掘部件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 ·研发面临的难点 | 第18-1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 2 木薯收获机挖掘部件的设计思想和分析依据 | 第20-32页 |
| ·设计思想 | 第20页 |
| ·挖掘装置结构形式的确定 | 第20-21页 |
| ·辅助分析依据 | 第21-30页 |
| ·木薯的种植生长状态 | 第21页 |
| ·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质 | 第21-29页 |
| ·块根的物理性质 | 第29-30页 |
| ·挖掘部件技术性能指标 | 第30页 |
| ·配套动力参数确定 | 第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 3 木薯收获机挖掘部件结构特点、作业原理和参数分析 | 第32-45页 |
| ·挖掘部件的结构特点与作业原理 | 第32-33页 |
| ·影响挖掘性能的参数分析 | 第33-43页 |
| ·土壤的状态参数 | 第33-34页 |
| ·工作部件的参数 | 第34-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 4 挖掘铲阻力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第45-56页 |
| ·理想状态下挖掘铲阻力 | 第45-46页 |
| ·挖掘铲加载土壤的阻力模型 | 第46-54页 |
| ·性能曲线分析 | 第54-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5 挖掘部件 LS-DYNA 运动仿真分析 | 第56-64页 |
| ·软件介绍 | 第56-57页 |
| ·建立木薯挖掘铲与土壤的分析模型 | 第57-63页 |
| ·分析环境设置 | 第57页 |
| ·定义土壤和挖掘铲的单元类型 | 第57页 |
| ·定义土壤和挖掘铲的材料类型 | 第57-58页 |
| ·建立挖掘铲和土壤的几何模型 | 第58页 |
| ·对土壤和挖掘铲几何模型进行网格划分 | 第58-59页 |
| ·建立 PART | 第59页 |
| ·定义挖掘铲和土壤的接触信息 | 第59页 |
| ·定义挖掘铲边界约束条件 | 第59-60页 |
| ·定义土壤的约束条件 | 第60页 |
| ·定义挖掘铲的初始速度 | 第60页 |
| ·读入结果文件并分析 | 第60-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6 试验结果和分析 | 第64-71页 |
| ·试验目的 | 第64页 |
| ·试验方法 | 第64页 |
| ·试验条件 | 第64-67页 |
| ·土壤含水率的测定 | 第64-65页 |
| ·木薯种植生长情况测定 | 第65-67页 |
| ·试验结果 | 第67-69页 |
| ·生产率测定 | 第67页 |
| ·单位面积燃油消耗量测定 | 第67页 |
| ·损失率的测定 | 第67页 |
| ·作业速度测定 | 第67-68页 |
| ·耕深及稳定性测定 | 第68-69页 |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69-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7 结论与建议 | 第71-73页 |
| ·主要结论和成果 | 第71页 |
| ·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建议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作者简介 | 第79-80页 |
| 导师简介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