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22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1页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3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1.3.1 轮毂电机电动车发展现状 | 第13-16页 |
1.3.2 轮毂电机电动车动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3 电动轮轻量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4 电动轮主动悬架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5 论文结构 | 第21-22页 |
第2章 轮毂电机驱动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第22-59页 |
2.1 驱动电机选型 | 第22-25页 |
2.2 减速器设计 | 第25-43页 |
2.2.1 行星齿轮减速器数值模拟分析 | 第25-34页 |
2.2.2 行星齿轮减速器动力学仿真分析 | 第34-43页 |
2.2.3 行星齿轮减速器方案 | 第43页 |
2.3 悬架选型 | 第43-46页 |
2.3.1 直接驱动型轮毂电机悬架 | 第43-44页 |
2.3.2 减速驱动型轮毂电机悬架 | 第44-46页 |
2.4 动力学参数匹配 | 第46-58页 |
2.4.1 车辆动力学模型 | 第46-47页 |
2.4.2 性能评价指标 | 第47-49页 |
2.4.3 参数影响分析 | 第49-52页 |
2.4.4 参数匹配分析 | 第52-5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3章 轮毂电机驱动系统垂向动力学分析 | 第59-88页 |
3.1 引言 | 第59页 |
3.2 路面激励模型 | 第59-62页 |
3.2.1 随机路面激励 | 第59-61页 |
3.2.2 凸包路面激励 | 第61-62页 |
3.3 考虑行星齿轮传递效应的1/4垂向动力学模型 | 第62-69页 |
3.3.1 动力学分析模型 | 第62-65页 |
3.3.2 动力学振动方程的建立 | 第65-69页 |
3.4 行星齿轮减速器均载性能分析 | 第69-76页 |
3.4.1 路面激励对均载性能的影响 | 第70-72页 |
3.4.2 行驶车速对均载性能的影响 | 第72-74页 |
3.4.3 齿侧间隙对均载性能的影响 | 第74-75页 |
3.4.4 电机输入转速对均载性能的影响 | 第75-76页 |
3.5 垂向振动分析 | 第76-87页 |
3.5.1 车速u的影响 | 第76-79页 |
3.5.2 路面激励Y0的影响 | 第79-81页 |
3.5.3 车身与电机质量比A_1的影响 | 第81-82页 |
3.5.4 行星齿轮减速器与电机质量比A_2的影响 | 第82-84页 |
3.5.5 轮胎与悬架刚度比A_3的影响 | 第84-85页 |
3.5.6 轮胎与悬架阻尼比A_4的影响 | 第85-8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4章 轮毂电机行星齿轮减速器动力学优化设计 | 第88-102页 |
4.1 引言 | 第88页 |
4.2 行星齿轮均载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第88-91页 |
4.2.1 时变啮合刚度的影响 | 第88-89页 |
4.2.2 转速的影响 | 第89-90页 |
4.2.3 齿侧间隙的影响 | 第90-91页 |
4.3 基于遗传算法的动力学优化设计 | 第91-99页 |
4.3.1 优化设计变量的选取 | 第91页 |
4.3.2 目标函数的建立 | 第91-92页 |
4.3.3 约束条件的建立 | 第92-93页 |
4.3.4 动力学优化设计 | 第93-99页 |
4.4 优化参数验证 | 第99-10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5章 轮毂电机电动车主动悬架控制策略设计 | 第102-113页 |
5.1 引言 | 第102页 |
5.2 主动悬架动力学控制模型 | 第102-104页 |
5.3 主动悬架控制策略设计 | 第104-110页 |
5.3.1 车辆主动悬架模糊PID控制 | 第105页 |
5.3.2 模糊推理系统设计 | 第105-106页 |
5.3.3 隶属度函数设计 | 第106-107页 |
5.3.4 模糊规则设计 | 第107-108页 |
5.3.5 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PID控制器优化 | 第108-110页 |
5.4 控制策略仿真对比分析 | 第110-11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6章 结论 | 第113-115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113-114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114-115页 |
致谢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1页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