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31页 |
| 1 植物转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 2 植物转基因技术 | 第12-14页 |
| ·农杆菌介导法 | 第12-13页 |
| ·基因枪法 | 第13页 |
| ·化学物质诱导法 | 第13页 |
| ·花粉管通道法 | 第13-14页 |
| ·显微注射法、电击穿孔法及激光法 | 第14页 |
| 3 转基因植物安全性评价 | 第14-17页 |
| ·转基因植物的环境安全性 | 第14-16页 |
| ·转基因植物可能会成为杂草 | 第15页 |
| ·转基因植物通过基因漂移对近缘物种潜在的威胁 | 第15页 |
| ·抗虫转基因植物的潜在风险 | 第15页 |
| ·抗病毒转基因植物可能潜在的生态风险 | 第15页 |
| ·对非靶标有益生物的影响 | 第15-16页 |
| ·转基因植物有可能破坏食物链 | 第16页 |
| ·转基因植物食品安全性 | 第16-17页 |
| ·外源基因可能对人体的毒性 | 第16页 |
| ·外源基因是否发生水平转移 | 第16页 |
| ·外源基因编码蛋白对人体是否过敏 | 第16-17页 |
| ·外源基因编码蛋白对人体是否有毒 | 第17页 |
| ·抗生素标记基因编码蛋白产生抗生素抗药性 | 第17页 |
| ·外源基因的次生效应问题 | 第17页 |
| 4 提高转基因植物安全性的策略 | 第17-22页 |
| ·发展安全标记基因法 | 第18-19页 |
| ·基于正向选择的安全标记基因 | 第18-19页 |
| ·激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 | 第18页 |
| ·糖类代谢相关基因 | 第18页 |
| ·氨基酸代谢相关基因 | 第18-19页 |
| ·基于负向选择的安全标记基因 | 第19页 |
| ·基于可视化选择的安全标记基因 | 第19页 |
| ·培育无选择标记基因转化植株的方法 | 第19-21页 |
| ·标记基因的共转化分离剔除法 | 第19-20页 |
| ·标记基因的重组剔除法 | 第20-21页 |
| ·转座子系统 | 第20页 |
| ·同源重组系统 | 第20-21页 |
| ·位点特异性重组系统 | 第21页 |
| ·完全不用标记基因 | 第21-22页 |
| 5 Gene Deletor—"外源基因清除技术" | 第22-26页 |
| ·雄性不育 | 第23页 |
| ·叶绿体转化 | 第23页 |
| ·融合位点识别系统 | 第23-26页 |
| ·loxP/FRT融合重组酶系统 | 第24-25页 |
| ·锌指核酸酶(ZFNs)系统 | 第25-26页 |
| 6 植物甜蛋白及其研究和应用价值 | 第26-27页 |
| ·植物甜蛋白性质与种类 | 第26页 |
| ·植物甜蛋白研究与应用价值 | 第26-27页 |
| 7 植物甜蛋白的研究现状 | 第27-28页 |
| 8 植物Thaumatin甜蛋白的研究现状 | 第28-29页 |
| 9 番茄Thaumatin Ⅱ生物反应器的研究价值 | 第29-30页 |
| 10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0-31页 |
| 第二章 甜蛋白基因Thaumatin Ⅱ转基因番茄植株的获得 | 第31-49页 |
| 1 引言 | 第31页 |
| 2 材料和方法 | 第31-42页 |
| ·实验材料 | 第31-34页 |
| ·番茄材料 | 第31-32页 |
| ·供试菌株 | 第32页 |
| ·工具酶与试剂 | 第32页 |
| ·实验仪器 | 第32页 |
| ·抗生素及其配制 | 第32-33页 |
| ·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配制 | 第33页 |
| ·CTAB提取缓冲液 | 第33页 |
| ·培养基 | 第33-34页 |
| ·实验方法 | 第34-42页 |
| ·番茄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34-35页 |
| ·农杆菌的制备 | 第35页 |
| ·番茄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第35页 |
| ·番茄小量DNA的提取 | 第35-36页 |
| ·T_0代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 | 第36-37页 |
| ·T_0代转基因植株Thaumatin Ⅱ基因DNA片段琼脂糖凝胶回收 | 第37-38页 |
| ·T_0代转基因植株Southern杂交插入验证 | 第38-42页 |
| ·番茄大量DNA的提取(同样采用CTAB法) | 第38-39页 |
| ·Southern杂交所需缓冲液 | 第39-40页 |
| ·Southern blotting流程 | 第40-42页 |
| ·转基因植株后代(T_1)的遗传分析 | 第42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2-47页 |
| ·番茄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42-43页 |
| ·番茄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T_0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43-44页 |
| ·未转化植株及To转基因植株番茄小量DNA提取 | 第44-45页 |
| ·To转基因植株Kan抗性基因NPT Ⅱ的PCR检测 | 第45页 |
| ·To转基因植株Thaumatin Ⅱ基因的PCR检测 | 第45-46页 |
| ·To转基因植株Thaumatin Ⅱ cDNA片段琼脂糖凝胶回收 | 第46页 |
| ·To转基因植株Southern杂交插入验证 | 第46-47页 |
| ·T_1转基因植株的遗传分析 | 第47页 |
| 4 讨论 | 第47-49页 |
| 第三章 Marker-free安全转基因番茄的获得 | 第49-58页 |
| 1 引言 | 第49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9-52页 |
| ·材料 | 第49-50页 |
| ·番茄材料 | 第49页 |
| ·抗生素及其配制 | 第49页 |
| ·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配制 | 第49-50页 |
| ·培养基 | 第50页 |
| ·实验仪器 | 第50页 |
| ·方法 | 第50-52页 |
| ·CLX系统及p-estradiol诱导DNA剔除原理 | 第51页 |
| ·Marker-free植株诱导筛选 | 第51-52页 |
| ·T_0植株真叶作为外植体的诱导体系 | 第52页 |
| ·T_1无菌苗的诱导体系 | 第52页 |
| ·Marker-free诱导分化苗PCR检测 | 第52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2-56页 |
| ·T_0番茄植株诱导Marker-free | 第52-53页 |
| ·T_1无菌苗诱导获得分化芽 | 第53-54页 |
| ·Marker-free诱导分化苗PCR检测 | 第54-56页 |
| 4 讨论 | 第56-58页 |
| 全文总结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9页 |
| 附录 | 第69-74页 |
| 附录1 缩写词 | 第69-72页 |
| 附录2 本试验所用培养基 | 第72-74页 |
| 1、LB培养基 | 第72页 |
| 2、YEP培养基 | 第72页 |
| 3、MS培养基 | 第72-73页 |
| 4、1/2 MS培养基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7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