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6页 |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 第17-18页 |
绪论 | 第18-2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22-46页 |
1 鱼类的卵巢发育 | 第22-25页 |
1.1 鱼类卵巢发育过程 | 第22-24页 |
1.1.1 卵巢发育时期及卵母细胞发育时相划分 | 第22-23页 |
1.1.2 原始生殖细胞的起源和迁移 | 第23页 |
1.1.3 卵黄物质的来源及生成过程 | 第23页 |
1.1.4 滤泡细胞的分期及来源 | 第23页 |
1.1.5 卵膜成分、结构及功能 | 第23-24页 |
1.2 基于血液生化指标研究鱼类的卵巢发育及性别 | 第24页 |
1.3 影响鱼类性腺发育的因素 | 第24-25页 |
1.3.1 鱼类性类固醇激素的影响 | 第25页 |
1.3.2 环境因子的影响 | 第25页 |
2 鱼类的产卵类型 | 第25-28页 |
2.1 产卵类型的划分及依据 | 第25-26页 |
2.2 分批产卵鱼类年繁殖力的估算 | 第26-28页 |
3 鱼类基因组研究进展 | 第28-38页 |
3.1 基因组测序技术 | 第28-30页 |
3.1.1 基因组测序组装策略 | 第28-29页 |
3.1.2 基因组一、二代测序技术 | 第29页 |
3.1.3 基因组三代测序技术 | 第29-30页 |
3.2 鱼类基因组研究 | 第30-38页 |
3.2.1 国外鱼类基因组研究 | 第30-32页 |
3.2.2 国内鱼类基因组研究 | 第32-36页 |
3.2.3 鱼类基因组研究发展趋势 | 第36-38页 |
4 转录组学及其在鱼类性腺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 第38-41页 |
4.1 转录组学概况 | 第38-39页 |
4.2 转录组学在鱼类性腺发育中的应用 | 第39-41页 |
5 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 第41-46页 |
5.1 代谢组学技术平台概况 | 第42-43页 |
5.2 代谢组学在鱼类繁殖领域的应用 | 第43页 |
5.3 代谢组学的整合化发展 | 第43-46页 |
第二章 长江刀鲚亲鱼强化培育及自然产卵规律研究 | 第46-5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6-48页 |
1.1 试验池塘 | 第46页 |
1.2 亲鱼来源及投喂策略 | 第46-47页 |
1.3 水质管理及监测 | 第47-48页 |
1.3.1 水质管理 | 第47页 |
1.3.2 水温、水质理化指标及浮游动物鉴定 | 第47-48页 |
1.4 产卵规律分析及孵化方法 | 第48页 |
1.5 数据处理 | 第48页 |
2 结果 | 第48-53页 |
2.1 刀鲚亲鱼培育水温及主要水质理化因子周年变化规律 | 第48-49页 |
2.2 刀鲚亲鱼性腺发育检查 | 第49-51页 |
2.3 刀鲚亲鱼培育情况 | 第51页 |
2.4 产卵活动 | 第51页 |
2.5 产卵水温与产卵的规律 | 第51-53页 |
3 讨论 | 第53-56页 |
3.1 人工饲养刀鲚性腺发育成熟的条件分析 | 第53页 |
3.2 刀鲚性腺发育的营养需求 | 第53页 |
3.3 刀鲚性腺发育成熟适宜的养殖条件 | 第53-54页 |
3.4 刀鲚产卵方式、产卵时期与苗种生产 | 第54-56页 |
第三章 刀鲚基因组测序、组装与注释 | 第56-7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7-64页 |
1.1 刀鲚基因组的提取 | 第57页 |
1.2 基因组测序与组装流程 | 第57-58页 |
1.3 基因组测序与组装流程 | 第58页 |
1.4 DNA文库的构建 | 第58-59页 |
1.5 基因组原始数据的过滤与校正 | 第59页 |
1.6 基因组的序列组装 | 第59-60页 |
1.7 基因组的注释流程 | 第60-61页 |
1.8 重复序列的注释 | 第61-62页 |
1.9 基因组的预测及结构注释 | 第62-63页 |
1.10 基因组的结构优化注释 | 第63页 |
1.11 基因组的功能注释 | 第63-64页 |
2 结果 | 第64-70页 |
2.1 基因组测序与数据过滤 | 第64页 |
2.2 K-mer分析估计基因组大小 | 第64-66页 |
2.3 刀鲚基因组的组装 | 第66页 |
2.4 刀鲚基因组的GC含量分布 | 第66-67页 |
2.5 刀鲚基因组的测序深度分布 | 第67-68页 |
2.6 刀鲚基因组的重复系列 | 第68页 |
2.7 刀鲚基因的结构预测 | 第68-70页 |
2.8 刀鲚基因功能注释 | 第70页 |
3 讨论 | 第70-74页 |
3.1 刀鲚基因组组装结果的比较 | 第70-71页 |
3.2 刀鲚基因组重复序列分类与其他硬骨鱼类的比较 | 第71-72页 |
3.3 刀鲚的进化特征 | 第72-74页 |
第四章 基于转录组和代谢组整合技术的刀鲚卵巢发育不同步研究 | 第74-9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75-76页 |
1.1 实验鱼 | 第75页 |
1.2 转录组测序、组装、注释及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第75页 |
1.3 代谢组检测 | 第75-76页 |
1.4 差异代谢物分析 | 第76页 |
2 结果 | 第76-91页 |
2.1 刀鲚卵巢分期的鉴别 | 第76页 |
2.2 不同发育时期卵巢GC-MS检测 | 第76-79页 |
2.3 转录组组装、注释及富集分析 | 第79-84页 |
2.4 卵巢发育应答相关代谢物和基因 | 第84-88页 |
2.5 卵巢发育应答关键信号通路的筛选 | 第88-91页 |
3 讨论 | 第91-96页 |
3.1 角鲨烯与胆固醇合成通路 | 第92-94页 |
3.2 类固醇激素合成途径 | 第94页 |
3.3 花生四烯酸和前列腺素合成途径 | 第94-96页 |
第五章 刀鲚前列腺素E合成酶2的分子特征及其产卵应答模式 | 第96-11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96-100页 |
1.1 实验鱼 | 第96-97页 |
1.2 PTGES2a and PTGES2b的序列克隆 | 第97页 |
1.3 核酸和氨基酸序列分析 | 第97-98页 |
1.4 PTGES2s在不同组织的mRNA表达分析 | 第98页 |
1.5 卵巢发育和排卵过程的mRNA表达 | 第98-10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0-108页 |
2.1 PTGES2a和PTGES2b的序列特征 | 第100页 |
2.2 PTGES2s基因的同源分析 | 第100-106页 |
2.3 PTGES2a和PTGES2b组织分布表达 | 第106页 |
2.4 PTGES2a和PTGES2b对卵巢发育和排卵的应答规律 | 第106-108页 |
3 讨论 | 第108-110页 |
第六章 注射LHRH-A_2对刀鲚的催产效果及其雌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110-12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10-112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110-111页 |
1.2 实验设计 | 第111页 |
1.3 样品处理及检测 | 第111-112页 |
1.3.1 样品处理 | 第111页 |
1.3.2 样品测定 | 第111-112页 |
2 结果 | 第112-116页 |
2.1 LHRH-A_2对刀鲚雌性亲鱼的催产效果 | 第112-113页 |
2.2 人工催产对刀鲚血浆催乳素、雌二醇及甲状腺素的影响 | 第113页 |
2.3 人工催产对刀鲚应激指标及代谢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2.4 人工催产应激对刀鲚血浆渗透压及Na~+、K~+和Cl~-的影响 | 第114-116页 |
3 讨论 | 第116-120页 |
3.1 HPG轴应答 | 第116页 |
3.2 HPI轴应答 | 第116-117页 |
3.3 HPT轴应答 | 第117-120页 |
全文结论 | 第120-121页 |
创新点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46页 |
致谢 | 第146-14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专著 | 第14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荣誉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