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4-22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5-1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1 描述性统计方法 | 第16页 |
1.3.2 计量模型分析法 | 第16-17页 |
1.4 结构安排与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1.4.1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7-19页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19-20页 |
1.4.3 数据来源 | 第20页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20-22页 |
1.5.1 可能的创新 | 第20-21页 |
1.5.2 存在的不足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2-34页 |
2.1 有关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研究 | 第22-26页 |
2.1.1 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原理 | 第22-24页 |
2.1.2 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功能定位 | 第24-25页 |
2.1.3 农业政策性金融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2.2 有关金融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 | 第26-29页 |
2.2.1 结论偏向促进作用的研究 | 第26-28页 |
2.2.2 结论偏向阻碍作用的研究 | 第28页 |
2.2.3 结论偏向作用不明确的研究 | 第28-29页 |
2.3 有关农业政策性金融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 | 第29-31页 |
2.3.1 农业政策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 第29-31页 |
2.3.2 农业政策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 | 第31页 |
2.4 有关农业政策性金融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研究 | 第31-32页 |
2.5 文献评述 | 第32-34页 |
第三章 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产生与发展 | 第34-52页 |
3.1 农业政策性金融概念与特征 | 第34-38页 |
3.1.1 农业政策性金融概念界定 | 第34页 |
3.1.2 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特征 | 第34-36页 |
3.1.3 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经济金融功能 | 第36-38页 |
3.2 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与现状 | 第38-50页 |
3.2.1 业务范围概述 | 第39-41页 |
3.2.2 专项贷款业务 | 第41-43页 |
3.2.3 信贷规模变动 | 第43-44页 |
3.2.4 资金来源变动 | 第44-46页 |
3.2.5 经营管理情况 | 第46-48页 |
3.2.6 监管和内部控制 | 第48-49页 |
3.2.7 机构和人员变动 | 第49-5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农业政策性金融对农业经济增长及生产效率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52-66页 |
4.1 农业政策性金融实施的理论基础 | 第52-57页 |
4.1.1 信贷配给理论 | 第52-54页 |
4.1.2 金融抑制理论 | 第54-55页 |
4.1.3 金融排斥理论 | 第55-56页 |
4.1.4 农业融资理论与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 第56-57页 |
4.2 农业政策性金融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 第57-62页 |
4.2.1 提高储蓄-投资转化率 | 第57-58页 |
4.2.2 价格支持与生产扶持 | 第58-59页 |
4.2.3 通过保险降低系统性风险 | 第59-61页 |
4.2.4 投资农村基础设施 | 第61-62页 |
4.3 农业政策性金融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机制 | 第62-65页 |
4.3.1 促进农业技术进步 | 第62-63页 |
4.3.2 投入农村基础设施 | 第63-64页 |
4.3.3 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升绿色生产率 | 第64-6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农业政策性金融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 第66-84页 |
5.1 计量模型 | 第66-68页 |
5.2 变量设计与描述性统计 | 第68-73页 |
5.2.1 变量设定 | 第68-70页 |
5.2.2 变量描述性统计 | 第70-71页 |
5.2.3 农业政策性金融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 | 第71-73页 |
5.3 单位根检验 | 第73-75页 |
5.4 实证分析 | 第75-78页 |
5.5 扩展分析 | 第78-83页 |
5.5.1 农业各部门发展情况的差异 | 第78-79页 |
5.5.2 农业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各部门产值的影响 | 第79-8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六章 农业政策性金融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 第84-102页 |
6.1 计量模型 | 第84页 |
6.2 变量设计 | 第84-86页 |
6.3 生产效率的测算结果 | 第86-89页 |
6.3.1 传统生产效率的测算结果 | 第86-87页 |
6.3.2 绿色生产效率的测算结果 | 第87-89页 |
6.4 实证分析 | 第89-92页 |
6.4.1 农业政策性金融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 第89-90页 |
6.4.2 农业政策性金融对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 第90-92页 |
6.5 扩展分析 | 第92-99页 |
6.5.1 农业政策性金融的不同投向对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 | 第92-96页 |
6.5.2 绿色生产效率指数分解 | 第96-98页 |
6.5.3 农业政策性金融对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影响 | 第98-99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99-10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102-106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02-103页 |
7.2 政策建议 | 第103-106页 |
7.2.1 考虑地区发展差异,注重政策的动态调整 | 第103页 |
7.2.2 完善金融支农体系,推动农业产业升级 | 第103-104页 |
7.2.3 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提升农业内生增长能力 | 第104页 |
7.2.4 关注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 第104页 |
7.2.5 注重农业绿色生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4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114-116页 |
致谢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