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土力学论文--土动力学与振动地基论文

碎屑流动力过程特性及模拟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3-29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25页
        1.2.1 碎屑流动力过程特性研究现状第16-19页
        1.2.2 碎屑流动力过程模拟研究现状第19-25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5-29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25-26页
        1.3.2 研究思路第26-29页
第2章 碎屑流动力理论模型与数值方法第29-43页
    2.1 连续介质理论模型与数值方法第29-36页
        2.1.1 深度平均理论模型方程第29-31页
        2.1.2 侵蚀速率项第31-32页
        2.1.3 底面剪切阻力项第32-33页
        2.1.4 侧向应力系数第33-34页
        2.1.5 有限体积数值离散方法第34-36页
    2.2 离散介质理论模型与数值方法第36-40页
        2.2.1 接触模型第37-39页
        2.2.2 块体组合模型第39页
        2.2.3 离散单元运动方程第39-40页
    2.3 本章小结第40-43页
第3章 碎屑材料崩塌特性试验与数值模拟分析第43-59页
    3.1 试验装置及设置第43-46页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46-50页
    3.3 碎屑材料崩塌数值模拟第50-55页
        3.3.1 连续理论方法数值验证第50-51页
        3.3.2 碎屑材料崩塌计算模型建立第51-53页
        3.3.3 碎屑材料崩塌模拟结果与分析第53-55页
    3.4 碎屑材料崩塌特性分析第55-58页
        3.4.1 碎屑材料局部崩塌特性分析第55-56页
        3.4.2 碎屑材料崩塌过程特性分析第56-58页
    3.5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4章 碎屑流运动学与动力学特性数值模拟分析第59-83页
    4.1 碎屑流动力过程数值模拟第59-65页
        4.1.1 非球离散单元的建立第60-61页
        4.1.2 碎屑流动力过程数值验证第61-65页
    4.2 碎屑流运动学特性分析第65-70页
        4.2.1 碎屑流运动形态第65-67页
        4.2.2 碎屑流运动速度第67-70页
    4.3 碎屑流动力学特性分析第70-81页
        4.3.1 挡板受力特性分析第70-77页
        4.3.2 运动阻力特性分析第77-81页
    4.4 本章小结第81-83页
第5章 碎屑流沿程侵蚀过程试验与数值模拟分析第83-109页
    5.1 试验装置及设置第83-84页
    5.2 试验结果与分析第84-89页
        5.2.1 源区材料质量对侵蚀质量的影响规律第85-86页
        5.2.2 源区相对高度对侵蚀质量的影响规律第86-87页
        5.2.3 侵蚀区长度对侵蚀质量的影响规律第87-89页
    5.3 碎屑流沿程侵蚀数值模拟第89-95页
        5.3.1 碎屑流沿程侵蚀计算模型建立第89-92页
        5.3.2 碎屑流沿程侵蚀质量模拟结果与分析第92-95页
    5.4 碎屑流沿程侵蚀过程特性分析第95-107页
        5.4.1 碎屑流沿程侵蚀过程试验结果分析第95-98页
        5.4.2 碎屑流沿程侵蚀过程模拟结果分析第98-100页
        5.4.3 碎屑流沿程侵蚀特性分析第100-107页
    5.5 本章小结第107-109页
第6章 工程案例验证与分析第109-123页
    6.1 工程案例一第109-116页
        6.1.1 案例概况第109-111页
        6.1.2 数值模拟与结果分析第111-115页
        6.1.3 整体运动速度与能量过程分析第115-116页
    6.2 工程案例二第116-122页
        6.2.1 案例概况第116-117页
        6.2.2 数值模拟与结果分析第117-120页
        6.2.3 局部地形对碎屑流运动影响分析第120-122页
    6.3 本章小结第122-123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23-125页
    7.1 结论第123-124页
    7.2 展望第124-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35页
致谢第135-13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137-139页
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和学习经历的简历第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古亚洲洋俯冲引起的深部碳循环及其对华北克拉通岩石圈活化的贡献
下一篇:聚砜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及其对磷酸的电渗析净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