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 第6-9页 |
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40页 |
1.1 论文选题目的及科学意义 | 第19-28页 |
1.1.1 深部碳循环科学意义 | 第19-25页 |
1.1.2 古亚洲洋俯冲与深部碳循环 | 第25-2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8-38页 |
1.2.1 碳酸盐在俯冲带的命运和行为 | 第28-31页 |
1.2.2 俯冲带深部碳循环对岩石圈地幔的改造 | 第31-34页 |
1.2.3 当前存在的科学问题 | 第34-38页 |
1.3 选题来源、研究内容及路线 | 第38-39页 |
1.4 论文工作量 | 第39-40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40-45页 |
2.1 华北克拉通构造演化史 | 第40-43页 |
2.2 华北克拉通北缘地质概况:古亚洲洋向南俯冲增生简史 | 第43-45页 |
第三章 样品的采集和制备及仪器分析方法 | 第45-57页 |
3.1 样品的分布和采集 | 第45-47页 |
3.2 样品制备和仪器分析方法 | 第47-57页 |
3.2.1 样品前处理及制备 | 第47-48页 |
3.2.2 全岩主量微量元素分析 | 第48-49页 |
3.2.3 全岩Sr-Nd同位素分析 | 第49-50页 |
3.2.4 锆石U-Pb定年、Hf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分析 | 第50-51页 |
3.2.5 矿物微区主微量元素分析 | 第51页 |
3.2.6 单斜辉石原位Sr同位素分析 | 第51-52页 |
3.2.7 碳酸岩C-O同位素分析 | 第52页 |
3.2.8 Ca同位素分析 | 第52-57页 |
第四章 汉诺坝碳酸岩:古亚洲洋板片向华北克拉通俯冲的证据 | 第57-80页 |
4.1 野外产状和岩相学 | 第57-59页 |
4.2 地球化学组成 | 第59-66页 |
4.3 锆石年代学与Hf同位素组成 | 第66-70页 |
4.4 碳酸岩侵入体的地幔起源 | 第70-71页 |
4.5 碳酸岩侵入体具有俯冲灰岩的原岩 | 第71-73页 |
4.6 俯冲灰岩来自古亚洲洋 | 第73-76页 |
4.7 对古亚洲洋向南俯冲和最终闭合的时间约束 | 第76-77页 |
4.8 对沉积碳酸盐岩地幔再循环过程的指示意义 | 第77-78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五章 高温高压实验对沉积碳酸盐岩地幔再循环的约束 | 第80-92页 |
5.1 实验设计和分析技术 | 第80-82页 |
5.1.1 高温高压实验使用的初始物质 | 第80页 |
5.1.2 实验设计 | 第80-81页 |
5.1.3 实验产物分析方法 | 第81-82页 |
5.2 实验结果 | 第82-86页 |
5.3 灰岩的固相线和熔融反应 | 第86-90页 |
5.4 对灰岩在俯冲带的行为的约束 | 第90页 |
5.5 沉积碳酸盐岩地幔再循环过程小结 | 第90-92页 |
第六章 碳酸盐化沉积物俯冲作用对华北克拉通岩石圈活化的贡献 | 第92-111页 |
6.1 研究对象及技术的优势 | 第92-93页 |
6.2 分析结果 | 第93-101页 |
6.2.1 样品岩相学信息 | 第93-94页 |
6.2.2 主微量元素组成 | 第94-97页 |
6.2.3 单斜辉石的原位Sr同位素和矿物的Sr-Nd同位素组成 | 第97-101页 |
6.3 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的两期交代事件 | 第101-108页 |
6.3.1 早期碳酸盐化沉积物熔融形成的碳酸岩熔体交代 | 第102-106页 |
6.3.2 晚期广泛的碳酸盐化沉积物熔融形成的碳酸盐化硅酸盐熔体交代 | 第106-108页 |
6.3.3 两期地幔交代的时间限制 | 第108页 |
6.4 古亚洲洋板片俯冲引起的碳酸盐化沉积物的地幔再循环 | 第108-110页 |
6.5 碳酸盐化沉积物的地幔再循环对岩石圈改造小结 | 第110-111页 |
第七章 地幔包体Ca同位素对沉积碳酸盐再循环的约束 | 第111-124页 |
7.1 Ca同位素与深部碳循环 | 第111-112页 |
7.2 繁峙橄榄岩Ca同位素分析结果 | 第112-114页 |
7.3 Ca同位素在部分熔融过程中的分馏 | 第114-118页 |
7.4 地幔交代作用引起的Ca同位素分馏 | 第118-121页 |
7.4.1 晚期地幔交代作用引起的内部矿物Ca同位素不平衡 | 第118-120页 |
7.4.2 地壳再循环引起的Ca同位素变化 | 第120-121页 |
7.5 沉积碳酸盐在俯冲过程中的Ca同位素分馏 | 第121-123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23-124页 |
第八章 Ca同位素在上地幔岩浆过程中的分馏行为 | 第124-141页 |
8.1 选用橄榄岩地体为研究对象的优势 | 第124-125页 |
8.2 Balmuccia和Baldissero橄榄岩地体Ca同位素分析结果 | 第125-132页 |
8.3 内部矿物间Ca同位素分馏及其对全岩 δ~(44/40)Ca的影响 | 第132-133页 |
8.4 单斜辉石控制的地幔岩浆过程中Ca同位素分馏 | 第133-138页 |
8.4.1 辉石结晶过程不产生Ca同位素分馏 | 第133-135页 |
8.4.2 地幔部分熔融和活化过程的Ca同位素分馏 | 第135-138页 |
8.5 Ca同位素在地幔地球化学中的应用 | 第138-140页 |
8.6 Ca同位素在地幔岩浆过程中分馏小结 | 第140-141页 |
第九章 对深部碳循环及其对岩石圈活化影响的指示意义 | 第141-143页 |
第十章 结论与不足 | 第143-145页 |
10.1 主要结论 | 第143-144页 |
10.2 创新点 | 第144页 |
10.3 不足之处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 第144-145页 |
致谢 | 第145-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71页 |
附件 | 第171-173页 |
附表 | 第173-2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