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洋建设集团债券违约案例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绪论 | 第8-13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2.相关理论及我国债券违约情况介绍 | 第13-18页 |
2.1 债券违约理论介绍 | 第13-15页 |
2.1.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3-14页 |
2.1.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4-15页 |
2.2 我国企业债券违约情况介绍 | 第15-18页 |
2.2.1 违约债券类型 | 第15-16页 |
2.2.2 违约债券行业 | 第16-18页 |
3.五洋建设集团债券违约案例介绍 | 第18-26页 |
3.1 五洋建设集团简介 | 第18-21页 |
3.1.1 五洋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基本信息 | 第18-19页 |
3.1.1.1 成立历史 | 第18页 |
3.1.1.2 经营范围 | 第18-19页 |
3.1.2 公司业务情况及经营现状介绍 | 第19-21页 |
3.2 五洋建设集团债券介绍 | 第21-23页 |
3.2.1 债券基本信息 | 第21-22页 |
3.2.2 银行借款情况 | 第22-23页 |
3.3 债券违约过程回顾 | 第23-26页 |
4.五洋建设集团债券违约原因分析 | 第26-44页 |
4.1 债券违约的内部原因分析 | 第26-37页 |
4.1.1 公司财务风险大 | 第26-31页 |
4.1.1.1 资产质量恶化 | 第26-28页 |
4.1.1.2 现金流状况紧张 | 第28-30页 |
4.1.1.3 资金周转率降低 | 第30-31页 |
4.1.2 公司融资能力降低 | 第31-33页 |
4.1.2.1 筹资能力减弱 | 第31-32页 |
4.1.2.2 银行的授信额减少 | 第32-33页 |
4.1.3 公司存在恶意失信行为 | 第33-37页 |
4.1.3.1 挪用募集资金 | 第33-34页 |
4.1.3.2 不遵守商业规则 | 第34-35页 |
4.1.3.3 信息披露存在缺陷 | 第35-37页 |
4.2 债券违约的外部原因分析 | 第37-44页 |
4.2.1 建筑业面临的不利因素 | 第37-39页 |
4.2.1.1 原材料价格波动 | 第37-38页 |
4.2.1.2 劳动力成本加大 | 第38页 |
4.2.1.3 作业事故率上升 | 第38-39页 |
4.2.2 信用评级不完善 | 第39-41页 |
4.2.2.1 评级机构有包庇嫌疑 | 第39-41页 |
4.2.2.2 评级机构反应慢 | 第41页 |
4.2.3 承销商未认真履职 | 第41-44页 |
4.2.3.1 未核实发行人失信情况 | 第42页 |
4.2.3.2 未核对债券募集说明书信息真实性 | 第42-44页 |
5. 五洋建设集团债券违约案的启示 | 第44-50页 |
5.1 企业要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 第44-45页 |
5.1.1 企业要加强应收账款管理 | 第44页 |
5.1.2 企业要合理确定融资总量 | 第44-45页 |
5.1.3 经营策略要合理扩张 | 第45页 |
5.2 企业要拓宽融资渠道 | 第45-47页 |
5.2.1 发展内源融资 | 第46页 |
5.2.2 发展融资租赁 | 第46页 |
5.2.3 发展股权融资 | 第46-47页 |
5.3 督促企业合规经营 | 第47-48页 |
5.3.1 加强信息批露制度执行力 | 第47页 |
5.3.2 明确计划募集资金滥用行为法律责任 | 第47页 |
5.3.3 加强对高管人员的教育 | 第47-48页 |
5.4 完善债券发行监督机制 | 第48-50页 |
5.4.1 完善承销商的声誉等级排名制 | 第48页 |
5.4.2 健全对承销商的违规行为惩处机制 | 第48页 |
5.4.3 完善信用评级规范体系的建设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