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共产党论文--党史论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论文

陕甘宁边区减租减息运动中多元主体合作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绪论第9-16页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9-10页
        1、研究背景第9-10页
        2、研究意义第10页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0-14页
        1、国外学者关于陕甘宁边区的研究第10-12页
        2、国内学者关于陕甘宁边区的研究第12-13页
        3、研究现状评析第13-14页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4-15页
        1、研究思路第14-15页
        2、研究方法第15页
    (四)研究的主要创新点第15-16页
        1、研究视角的创新第15-16页
        2、研究内容的创新第16页
一、陕甘宁边区减租减息运动中多元主体合作的原因与可能第16-24页
    (一)陕甘宁边区减租减息运动中多元主体合作的原因第16-22页
        1、边区减租减息运动中多元主体合作的客观原因第16-20页
        2、边区减租减息运动中多元主体合作的主观原因第20-22页
    (二)边区减租减息运动中多元主体互动合作的可能第22-24页
        1、减租减息运动中多元主合作较好地保障各主体的利益第23页
        2、中国共产党、边区政府团结广大民众,坚持走群众路线第23-24页
        3、陕甘宁边区减租减息运动前期经验积累第24页
二、陕甘宁边区减租减息运动中多元主体合作方式第24-30页
    (一)边区政府主导的互动合作第24-27页
        1、中国国产党与国民政府在减租减息政策上的合作第24-26页
        2、边区政府建立社会组织与租户合作第26-27页
    (二)边区政府支持租户,租户积极诉求政府的互动合作第27-29页
        1、边区政府通过政策宣传、思想疏通发动租户群众第27-28页
        2、政府监督管理减租,租户向政府告状第28-29页
    (三)边区政府以表彰、树典型、劝说斗争的方式与地主合作第29-30页
        1、边区政府以树立典型、表彰的方式与地主合作第29页
        2、边区政府配合社会组织以劝说斗争的方式与地主合作第29-30页
三、陕甘宁边区减租减息运动中多元主体合作机制第30-37页
    (一)边区减租减息运动中多元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第30-32页
        1、边区政府督促租户地主减租,以实现利益均衡为落脚点第31页
        2、以联合各阶级阶层广大人民群众抗日为纽带,促进减租减息第31-32页
        3、边区政府培养积极分子,组织社会组织,深入发动群众减租第32页
    (二)减租减息运动中多元主体合作的风险化解机制第32-35页
        1、中共中央采取保障各阶级经济利益均衡发展的战略第33-34页
        2、制定发动人民群众、调解纠纷的减租政策和法规第34页
        3、成立制度化规范化的社会组织调解租佃矛盾第34-35页
    (三)陕甘宁边区减租减息运动中多元主体资源整合协调机制第35-37页
        1、边区政府培育积极分子组织社会组织,与民沟通获得民意第35-36页
        2、政府发动、社会组织协助,发动农民群众减租减息第36页
        3、政府通过引导、劝服、斗争的方式争取发挥地主的特殊优势第36-37页
四、陕甘宁边区减租减息运动中多元主体互动合作的成效与不足第37-41页
    (一)陕甘宁边区减租减息运动中多元主体互动合作的成效第37-39页
        1、边区阶级矛盾缓和,结构趋于橄榄型第37-38页
        2、促进了边区生产力的提升第38页
        3、为组织化生产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38-39页
    (二)陕甘宁边区减租减息运动中多元主体互动合作中的不足第39-41页
        1、陕甘宁边区减租减息政策法规执行机制不完善第39-40页
        2、边区减租减息运动中多元主体合作中思想保守与激进并存第40-41页
五、陕甘宁边区减租减息运动中多元主体合作的启示第41-44页
    (一)建立多元主体利益关联机制,保障农民土地利益第41页
    (二)合理引导多元主体,有效配置各种物质资源,促成集聚效应第41-42页
    (三)以政策引导激发社会组织、社会个体的活力,创新合作方式第42页
    (四)加强政策宣传、思想酝酿,整合力量,最大限度调动农民积极性第42-43页
    (五)政府需把握好关键性政策资源,引导多元主体合作意愿第43-44页
六、结论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8页
致谢第48-49页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儿童保育事业研究
下一篇: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和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