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0-16页 |
1.1 普通大蓟马及其危害 | 第10-11页 |
1.2 蓟马抗药性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多杀菌素概述 | 第12-14页 |
1.3.1 多杀菌素 | 第12-13页 |
1.3.2 多杀菌素抗药性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昆虫抗药性与消化道细菌多样性的关系 | 第14页 |
1.5 试验方法简介 | 第14-15页 |
1.5.1 AccQ·Tag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14页 |
1.5.2 微生物多样性测序技术 | 第14-15页 |
1.6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7 目的意义 | 第15-1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6-33页 |
2.1 试验药品 | 第16-17页 |
2.2 仪器设备 | 第17页 |
2.3 普通大蓟马对多杀菌素敏感毒力基线的建立 | 第17-18页 |
2.3.1 供试昆虫 | 第17-18页 |
2.3.2 室内生物测定方法 | 第18页 |
2.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18页 |
2.4 普通大蓟马田间种群对多杀菌素的抗性监测 | 第18-20页 |
2.4.1 供试昆虫 | 第18-19页 |
2.4.2 室内生物测定方法 | 第19页 |
2.4.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19-20页 |
2.5 普通大蓟马对多杀菌素抗性机理研究 | 第20-28页 |
2.5.1 酶活测定 | 第20-21页 |
2.5.2 普通大蓟马对多杀菌素抗性与游离氨基酸的关系 | 第21-23页 |
2.5.3 普通大蓟马敏感种群及多杀菌素抗性种群消化道细菌多样性测定 | 第23-28页 |
2.6 普通大蓟马不同种群亲缘关系鉴定 | 第28-30页 |
2.6.1 供试昆虫 | 第28页 |
2.6.2 DNA提取 | 第28页 |
2.6.3 PCR扩增与测序 | 第28-29页 |
2.6.4 PCR产物回收与纯化 | 第29页 |
2.6.5 质粒连接 | 第29页 |
2.6.6 质粒转化及白斑筛选 | 第29-30页 |
2.6.7 转化子检测 | 第30页 |
2.6.8 测序 | 第30页 |
2.6.9 数据处理 | 第30页 |
2.7 替代药剂研究与筛选 | 第30-33页 |
2.7.1 普通大蓟马对乙基多杀菌素敏感毒力基线建立及抗性监测 | 第30-31页 |
2.7.2 5种挥发性小分子化合物室内筛选 | 第31页 |
2.7.3 田间药效试验 | 第31-3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3-66页 |
3.1 普通大蓟马敏感种群的建立 | 第33-34页 |
3.1.1 不同龄期的形态观察 | 第33-34页 |
3.1.2 敏感毒力基线的建立 | 第34页 |
3.2 普通大蓟马田间种群对多杀菌素的抗性监测结果 | 第34-36页 |
3.2.1 2015年抗性监测结果 | 第34-35页 |
3.2.2 2016年抗性监测结果 | 第35-36页 |
3.3 普通大蓟马对多杀菌素抗性与酶活的关系 | 第36-39页 |
3.3.1 普通大蓟马敏感种群及多杀菌素抗性种群体内SOD活力变化 | 第36-37页 |
3.3.2 普通大蓟马敏感种群及多杀菌素抗性种群体内CAT活力变化 | 第37-38页 |
3.3.3 普通大蓟马敏感种群及多杀菌素抗性种群体内GST活力变化 | 第38-39页 |
3.4 游离氨基酸检测结果 | 第39-42页 |
3.4.1 不同种群体内氨基酸丰度与抗性的关系 | 第39-40页 |
3.4.2 氨基酸含量与抗性的关系 | 第40-42页 |
3.5 普通大蓟马消化道细菌多样性结果 | 第42-62页 |
3.5.1 消化道细菌总DNA提取及检测结果 | 第42页 |
3.5.2 消化道细菌16sRNA基因PCR扩增结果 | 第42-43页 |
3.5.3 OTU分析 | 第43-45页 |
3.5.4 Alpha多样性分析 | 第45-46页 |
3.5.5 Beta多样性分析 | 第46-48页 |
3.5.6 不同种群消化道细菌群落物种组成分析 | 第48-60页 |
3.5.7 消化道细菌多样性与抗性相关性分析 | 第60-61页 |
3.5.8 部分细菌(以属为分类单位)与普通大蓟马对多杀菌素抗性的关系 | 第61-62页 |
3.6 不同种群亲缘关系鉴定 | 第62-63页 |
3.6.1 PCR产物检测 | 第62页 |
3.6.2 遗传距离计算及系统发育树构建 | 第62-63页 |
3.7 替代药剂筛选 | 第63-66页 |
3.7.1 普通大蓟马对乙基多杀菌素的敏感毒力基线的建立及抗性监测 | 第63-65页 |
3.7.2 5种挥发性小分子化合物对普通大蓟马室内生测结果 | 第65页 |
3.7.3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分析 | 第65-66页 |
4 讨论 | 第66-70页 |
4.1 普通大蓟马对多杀菌素敏感毒力基线建立与抗性监测 | 第66页 |
4.2 普通大蓟马对多杀菌素的抗性机理研究 | 第66-69页 |
4.2.1 普通大蓟马对多杀菌素抗性与酶活的关系 | 第66-67页 |
4.2.2 普通大蓟马对多杀菌素抗性与游离氨基酸的关系 | 第67页 |
4.2.3 普通大蓟马对多杀菌素抗性与消化道细菌多样性的关系 | 第67-68页 |
4.2.4 解毒酶、游离氨基酸及消化道细菌互作与抗性的关系 | 第68-69页 |
4.3 普通大蓟马不同种群亲缘关系 | 第69页 |
4.4 普通大蓟马防治替代药剂的研究与筛选 | 第69-70页 |
5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附录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