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7页 |
1.1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1-12页 |
1.1.1 成矿流体的来源 | 第11页 |
1.1.2 成矿时代 | 第11页 |
1.1.3 金矿成因 | 第11-12页 |
1.1.4 成矿作用 | 第12页 |
1.1.5 存在的问题 | 第12页 |
1.2 选题的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4 主要进展和认识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与夹皮沟金矿带特征 | 第17-31页 |
2.1 区域地质 | 第17-19页 |
2.2 夹皮沟金矿带特征 | 第19-31页 |
2.2.1 矿区构造 | 第19-20页 |
2.2.2 矿区岩浆岩 | 第20-24页 |
2.2.3 变质作用 | 第24-25页 |
2.2.4 成矿控制因素与成矿作用 | 第25-31页 |
第三章 八家子一二道沟矿区金矿床特征 | 第31-42页 |
3.1 矿床地质特征 | 第31-34页 |
3.2 矿体分布 | 第34-35页 |
3.3 矿体形态与规模 | 第35-37页 |
3.4 矿石组成 | 第37-38页 |
3.4.1 矿石化学成分 | 第37页 |
3.4.2 矿石矿物组成与特征 | 第37-38页 |
3.5 矿石结构构造 | 第38页 |
3.6 矿石类型 | 第38页 |
3.7 围岩蚀变 | 第38-39页 |
3.8 成矿阶段 | 第39页 |
3.9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39-42页 |
3.9.1 氢氧同位素 | 第39-40页 |
3.9.2 碳氧同位素 | 第40-41页 |
3.9.3 硫同位素 | 第41页 |
3.9.4 铅同位素 | 第41-42页 |
第四章 成矿深度与相关物化条件 | 第42-50页 |
4.1 矿区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 | 第42-44页 |
4.1.1 二道沟矿区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 | 第42-43页 |
4.1.2 八家子矿区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 | 第43-44页 |
4.2 成矿流体特征 | 第44-49页 |
4.2.1 成矿流体密度、压力、深度 | 第44-46页 |
4.2.2 成矿流体氧逸度f02 | 第46-47页 |
4.2.4 成矿流体pH | 第47-48页 |
4.2.5 成矿流体Eh | 第48-49页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49-50页 |
第五章 矿体晚中生代以来隆升与剥露—来自裂变径迹热年代学制约 | 第50-66页 |
5.1 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的实验原理及方法 | 第50-52页 |
5.1.1 裂变径迹热年代学分析基本原理 | 第50-51页 |
5.1.2 计算方法 | 第51-52页 |
5.2 样品采集与实验方法 | 第52-54页 |
5.3 实验结果与地质分析 | 第54-61页 |
5.4 地质热演化历史 | 第61-62页 |
5.5 矿床隆升与剥露 | 第62-66页 |
5.5.1 隆升速率和隆升量 | 第62-63页 |
5.5.2 剥露速率和剥露量 | 第63-66页 |
第六章 矿床保存与变化 | 第66-69页 |
6.1 矿床保存与变化现状 | 第66页 |
6.2 矿床保存与变化的影响因素 | 第66-67页 |
6.2.1 矿床外围的地质因素 | 第66-67页 |
6.2.2 矿床地质特征 | 第67页 |
6.3 隆升剥露对矿床保存变化的影响 | 第67-69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附录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