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锂离子电池概述 | 第10-12页 |
1.1.1 引言 | 第10页 |
1.1.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0-11页 |
1.1.3 商业用锂离子电池的组成 | 第11-12页 |
1.2 新型锂离子电池电解质 | 第12-18页 |
1.3 聚合物膜制备工艺 | 第18-20页 |
1.4 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20-22页 |
1.4.1 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 | 第20-21页 |
1.4.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2章 实验药品、仪器及测试方法 | 第22-26页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2-24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2-23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3-24页 |
2.2 材料物理性能表征方法 | 第24-25页 |
2.2.1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24页 |
2.2.2 热重分析(TG) | 第24页 |
2.2.3 聚合物膜的力学性能 | 第24页 |
2.2.4 吸液率及电解液保持率 | 第24页 |
2.2.5 聚合物膜孔隙率 | 第24-25页 |
2.3 材料电性能测试 | 第25-26页 |
2.3.1 交流阻抗测试 | 第25页 |
2.3.2 线性扫描伏安测试 | 第25页 |
2.3.3 聚合物电解质界面阻抗 | 第25页 |
2.3.4 电池充放电测试 | 第25-26页 |
第3章 TPU/PMMA/TiO_2复合电解质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26-36页 |
3.1 引言 | 第2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26-27页 |
3.2.1 聚合物膜的制备 | 第26-27页 |
3.2.2 凝胶电解质的制备 | 第27页 |
3.2.3 电极材料的制备和电池的组装 | 第2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27-34页 |
3.3.1 聚合物膜热稳定性 | 第27-28页 |
3.3.2 聚合物膜的力学性能 | 第28-29页 |
3.3.3 聚合物膜吸液率 | 第29-30页 |
3.3.4 聚合物膜的电导率 | 第30-31页 |
3.3.5 聚合物膜的电化学稳定性 | 第31-32页 |
3.3.6 电解质与金属锂片的界面阻抗 | 第32-33页 |
3.3.7 扣式电池充放电性能 | 第33-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4章 两种半互穿网络结构电解质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36-50页 |
4.1 引言 | 第36-3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37-38页 |
4.2.1 semi-IPNs聚合物膜的制备 | 第37页 |
4.2.2 凝胶电解质的制备 | 第37-38页 |
4.2.3 电极材料的制备和电池的组装 | 第3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38-47页 |
4.3.1 两种semi-IPNs聚合物膜的形貌与结构分析 | 第38-40页 |
4.3.2 聚合物膜的热稳定性 | 第40-41页 |
4.3.3 两种semi-IPNs膜的力学性能分析 | 第41-42页 |
4.3.4 两种semi-IPNs膜的吸液率及保持率 | 第42-44页 |
4.3.5 聚合物膜的电导率 | 第44-45页 |
4.3.6 两种semi-IPNs电解质膜的电化学稳定性 | 第45-46页 |
4.3.7 两种semi-IPNs电解质膜对金属锂片的界面阻抗 | 第46-47页 |
4.3.8 扣式电池的充放电性能 | 第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7-50页 |
第5章 酸化碳纳米管/TPU电解质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50-62页 |
5.1 引言 | 第50-51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51-52页 |
5.2.1 O?MWCNTs的制备 | 第51页 |
5.2.2 O?MWCNTs掺杂TPU复合膜的制备 | 第51页 |
5.2.3 凝胶电解质的制备 | 第51页 |
5.2.4 电极材料的制备和电池的组装 | 第51-52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2-60页 |
5.3.1 聚合物膜的形貌与结构分析 | 第52-53页 |
5.3.2 聚合物膜的热稳定性 | 第53-54页 |
5.3.3 聚合物膜的力学性能 | 第54-55页 |
5.3.4 聚合物膜关于电解液的吸收和保持的能力 | 第55-56页 |
5.3.5 聚合物膜的电导率 | 第56-57页 |
5.3.6 聚合物膜的电化学稳定性 | 第57-58页 |
5.3.7 聚合物膜与锂金属片的界面阻抗 | 第58-59页 |
5.3.8 扣式电池充放电性能 | 第59-6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6.1 总结 | 第62-63页 |
6.2 本文工作的不足 | 第63页 |
6.3 前景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及奖励 | 第75-76页 |
一、论文成果 | 第75页 |
二、专利成果 | 第75-76页 |
三、其他奖励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