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高层建筑论文--高层建筑结构论文

新型消能伸臂体系减震性能的理论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20-34页
    1.1 引言第20-21页
    1.2 伸臂结构体系的主要特点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1-24页
    1.3 工程结构减震控制研究现状第24-28页
        1.3.1 被动控制第25-26页
        1.3.2 主动控制第26页
        1.3.3 半主动控制第26-27页
        1.3.4 混合控制第27-28页
    1.4 伸臂控制体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8-30页
        1.4.1 消能伸臂体系第28-29页
        1.4.2 半主动、智能控制伸臂体系第29-30页
    1.5 存在的不足之处第30页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30-34页
第2章 分布参数体系的分析方法对比研究第34-54页
    2.1 引言第34页
    2.2 分布参数体系计算方法第34-39页
        2.2.1 Laplace变换及逆变换法第35-36页
        2.2.2 数值装配法(NAM)第36-37页
        2.2.3 有限元法(FEM)第37-39页
    2.3 分布参数体系计算方法对比第39-48页
        2.3.1 框架-剪力墙动力分析模型第39-41页
        2.3.2 Laplace变换及逆变换法求频率方程第41-45页
        2.3.3 数值装配法求解频率方程第45-47页
        2.3.4 分布参数体系的振型正交特性与地震响应计算第47-48页
    2.4 分布参数体系的方法验证第48-51页
    2.5 本章小结第51-54页
第3章 消能伸臂体系的动力特性研究第54-82页
    3.1 引言第54页
    3.2 悬臂梁体系的动力特性分析第54-57页
    3.3 传统伸臂体系的动力特性分析第57-68页
        3.3.1 单伸臂体系动力特性方程推导第57-60页
        3.3.2 单伸臂体系的动力特性参数分析第60-61页
        3.3.3 多伸臂体系动力特性方程推导第61-66页
        3.3.4 多伸臂体系的动力特性参数分析第66-68页
    3.4 消能伸臂体系的动力特性分析第68-79页
        3.4.1 单消能伸臂体系动力特性方程推导第68-70页
        3.4.2 单消能伸臂体系的动力特性参数分析第70-73页
        3.4.3 多消能伸臂体系动力特性方程推导第73-75页
        3.4.4 多消能伸臂体系的动力特性参数分析第75-79页
    3.5 本章小结第79-82页
第4章 消能伸臂体系的简化分析方法及参数研究第82-108页
    4.1 引言第82页
    4.2 伸臂体系的地震响应简化分析方法第82-93页
        4.2.1 传统伸臂体系地震响应分析方法第83-85页
        4.2.2 传统伸臂体系的分析方法验证及参数分析第85-86页
        4.2.3 消能伸臂体系的地震响应分析方法第86-89页
        4.2.4 消能伸臂体系的动力特性简化分析方法第89页
        4.2.5 消能伸臂体系的方法验证及参数分析第89-93页
    4.3 基于LMI的消能伸臂体系控制效果及参数研究第93-100页
        4.3.1 线性矩阵不等式(LMI)理论第93-94页
        4.3.2 H_2与H_∞性能指标第94-96页
        4.3.3 基于H_∞的控制参数及减震效果分析第96-100页
    4.4 基于随机地震响应的消能伸臂体系减震效果及参数研究第100-105页
        4.4.1 Clough-Penzien谱模型拓展状态方程第100-101页
        4.4.2 基于随机地震响应的消能伸臂体系参数分析第101-103页
        4.4.3 基于随机地震响应的消能伸臂体系控制效果分析第103-105页
    4.5 本章小结第105-108页
第5章 消能伸臂体系的功率流研究第108-130页
    5.1 引言第108-109页
    5.2 功率流分析基本理论第109页
    5.3 建筑结构的功率流分析第109-114页
        5.3.1 单自由度结构功率流分析第109-113页
        5.3.2 多自由度结构功率流分析第113-114页
    5.4 伸臂体系的有限元功率流分析方法第114-119页
        5.4.1 单元节点力的推导第114-117页
        5.4.2 截面功率流计算第117-118页
        5.4.3 截面随机功率流方差计算第118-119页
    5.5 消能伸臂体系功率流研究第119-128页
        5.5.1 截面平均功率流分析第119-121页
        5.5.2 截面随机平均功率流分析第121-124页
        5.5.3 截面随机功率流方差分析第124-125页
        5.5.4 地震激励下的截面功率流时程分析第125-128页
    5.6 本章小结第128-130页
第6章 考虑参数变异的消能伸臂体系地震响应分析第130-152页
    6.1 引言第130页
    6.2 随机动力系统地震响应分析的正交次序分解方法第130-135页
        6.2.1 随机动力系统第130-131页
        6.2.2 带权的埃尔米特(Hermite)多项式第131-132页
        6.2.3 基于Hermite正交多项式的随机动力系统正交分解(HOM)第132-135页
    6.3 随机动力系统地震响应降维计算方法第135-138页
        6.3.1 Gauss-Hermite直接积分法(GHM)第135-137页
        6.3.2 GaussHermit点估计降维算法(GHPM)第137-138页
    6.4 随机动力系统的地震响应分析方法对比第138-144页
        6.4.1 随机动力系统在确定性地震激励作用下的响应分析第138-142页
        6.4.2 随机动力系统演变随机地震响应分析第142-144页
    6.5 考虑参数变异的消能伸臂体系地震响应分析第144-149页
        6.5.1 考虑参数变异的消能伸臂体系在确定性地震激励下的响应分析第144-147页
        6.5.2 考虑参数变异的消能伸臂体系演变随机地震响应分析第147-149页
    6.6 本章小结第149-152页
第7章 具有调谐惯容阻尼器的伸臂体系减震性能研究第152-178页
    7.1 引言第152页
    7.2 调谐惯容阻尼器(TID)的基本工作原理第152-154页
    7.3 建筑结构的TID减震性能研究第154-165页
        7.3.1 具有TID的单自由度模型传递函数分析第154-155页
        7.3.2 具有TID的单自由度模型参数优化与分析第155-159页
        7.3.3 多自由度模型的TID减震性能分析第159-162页
        7.3.4 带有TID的建筑结构减震效果分析第162-165页
    7.4 TID伸臂体系的减震性能研究第165-176页
        7.4.1 TID伸臂体系的地震响应分析第165-168页
        7.4.2 TID单伸臂体系减震参数优化分析第168-171页
        7.4.3 TID多伸臂体系减震参数及减震效果分析第171-176页
    7.5 本章小结第176-178页
第8章 旋转惯容阻尼器型伸臂体系的减震性能研究第178-206页
    8.1 引言第178页
    8.2 旋转惯容阻尼器(RID)的工作机理第178-181页
    8.3 RID单伸臂体系动力特性分析第181-190页
        8.3.1 RID单伸臂体系分析模型第182-183页
        8.3.2 动力特性方程推导第183-186页
        8.3.3 RID伸臂体系参数影响规律分析第186-190页
    8.4 RID多伸臂体系的动力特性及减震研究第190-204页
        8.4.1 RID多伸臂体系分析模型第190-192页
        8.4.2 RID多伸臂体系动力特性分析第192-198页
        8.4.3 RID多伸臂体系的地震响应分析第198-204页
    8.5 本章小结第204-206页
结论与展望第206-210页
    1 主要结论第206-208页
    2 研究展望第208-210页
参考文献第210-222页
附录 A 伸臂体系的有限元分析方法第222-232页
    1 无伸臂体系第222-224页
    2 传统伸臂体系第224-227页
    3 消能伸臂体系第227-229页
    4 TID伸臂体系第229-230页
    5 RID伸臂体系第230-23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232-234页
致谢第234页

论文共2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热经济性分析及人工神经网络建模的车用有机朗肯循环性能优化
下一篇:高性能2:17型SmCo永磁体的成分、结构及磁硬化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