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直缝焊管三点压力矫直智能控制系统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大型直缝焊管成形工艺 | 第11-15页 |
1.2.1 UOE成形工艺 | 第13页 |
1.2.2 JCOE成形工艺 | 第13-14页 |
1.2.3 CFE排辊成形 | 第14页 |
1.2.4 RBE辊弯成形 | 第14页 |
1.2.5 C成形 | 第14页 |
1.2.6 PFP逐步折弯成形 | 第14-15页 |
1.3 大型直缝焊管矫直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1 矫直与自动矫直技术 | 第15页 |
1.3.2 矫直工艺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 智能化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5 现有矫直工艺的不足 | 第18页 |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第2章 大型管件三点压力矫直理论解析 | 第19-31页 |
2.1 概述 | 第19-20页 |
2.2 定义与基本假设 | 第20-21页 |
2.3 曲梁反向纯弯曲弹复分析 | 第21-23页 |
2.3.1 反向纯弯曲时应变分析 | 第21-22页 |
2.3.2 反向纯弯曲卸载弹复后的应变分析 | 第22页 |
2.3.3 反向加载弹性变形的应变分析 | 第22-23页 |
2.3.4 叠加法建立曲梁反向纯弯曲弹复方程 | 第23页 |
2.4 理论矫直弯矩的计算 | 第23-28页 |
2.4.1 材料模型的选择 | 第23-24页 |
2.4.2 管件截面特征 | 第24-25页 |
2.4.3 弯矩-曲率关系 | 第25-27页 |
2.4.4 理论矫直弯矩的计算 | 第27-28页 |
2.5 多次三点压力矫直工艺的矫直机理 | 第28-29页 |
2.6 三点多次压力矫直工艺参数制定 | 第29-30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大型直缝焊管矫直智能控制系统的建立 | 第31-48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搭建系统软件平台简介 | 第31-32页 |
3.3 智能化多次三点弯曲压力矫直策略 | 第32-34页 |
3.4 大型直缝焊管实例 | 第34-35页 |
3.5 三点压力矫直智能控制系统 | 第35-45页 |
3.5.1 系统主界面设计 | 第35-36页 |
3.5.2 初始挠度分布点拟合模块 | 第36-37页 |
3.5.3 初始曲率计算模块 | 第37-38页 |
3.5.4 材料性能识别模块 | 第38-42页 |
3.5.5 理论矫直弯矩计算模块 | 第42页 |
3.5.6 最优载荷修正系数计算模块 | 第42-45页 |
3.6 矫直工艺参数的输出 | 第45页 |
3.7 MATLAB程序设计 | 第45-47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管件有限元数值模拟 | 第48-56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ABAQUS有限元建模 | 第48-52页 |
4.2.1 大型直缝焊管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48-49页 |
4.2.2 材料性能参数 | 第49页 |
4.2.3 有限元求解算法的确定 | 第49页 |
4.2.4 分析步的确定 | 第49页 |
4.2.5 接触问题分析 | 第49-50页 |
4.2.6 加载力的设置 | 第50页 |
4.2.7 网格的设置 | 第50-51页 |
4.2.8 矫直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4.3 最优矫直次数的选取 | 第52-55页 |
4.3.1 概念的引出 | 第52页 |
4.3.2 对管件最大挠度在中间位置进行讨论 | 第52-53页 |
4.3.3 对管件最大挠度在左端位置进行讨论 | 第53-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矫直智能控制系统实验应用 | 第56-65页 |
5.1 概述 | 第56页 |
5.2 实验目的 | 第56-57页 |
5.3 实验内容 | 第57页 |
5.4 实验组成 | 第57-58页 |
5.5 实验步骤 | 第58-62页 |
5.5.1 试件准备 | 第58-59页 |
5.5.2 四点弯曲制备待矫管件 | 第59-60页 |
5.5.3 三点过弯矫直实验流程 | 第60-62页 |
5.6 矫直结果分析 | 第62-63页 |
5.7 误差分析 | 第63-64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