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选题的背景以及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固体储氢材料简介 | 第11-14页 |
1.2.1 金属储氢材料 | 第12页 |
1.2.2 非金属储氢材料 | 第12-13页 |
1.2.3 配位氢化物储氢材料 | 第13-14页 |
1.2.4 有机液态储氢材料 | 第14页 |
1.2.5 特殊结构储氢材料 | 第14页 |
1.3 镁基储氢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3.1 Mg/MgH_2纳米化 | 第14-16页 |
1.3.2 合金化 | 第16-17页 |
1.3.3 催化剂掺杂 | 第17-18页 |
1.4 镁基储氢材料的储氢机理 | 第18页 |
1.5 氟化石墨(烯)的应用研究 | 第18-19页 |
1.6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21-30页 |
2.1 实验设备和试剂 | 第21-22页 |
2.1.1 实验设备 | 第21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1-22页 |
2.2 添加剂的合成 | 第22-23页 |
2.2.1 氟化石墨的活化处理 | 第22页 |
2.2.2 氟化石墨烯的制备 | 第22-23页 |
2.2.3 Fe_2O_3@C和Fe@C双核碳球的制备 | 第23页 |
2.3 复合储氢材料的合成 | 第23-25页 |
2.4 复合储氢材料的性能和结构表征测试 | 第25-30页 |
2.4.1 复合材料的动力学性能测试 | 第25-26页 |
2.4.2 复合材料的热力学性能测试 | 第26-28页 |
2.4.3 复合材料的结构表征测试 | 第28-30页 |
第3章 氟化石墨(烯)对MgH_2吸放氢性能的影响和机理研究 | 第30-48页 |
3.1 引言 | 第30-31页 |
3.2 氟化石墨和氟化石墨烯的结构和表征 | 第31-35页 |
3.2.1 氟化石墨的XRD表征 | 第31-32页 |
3.2.2 氟化石墨的微观形貌表征 | 第32页 |
3.2.3 氟化石墨烯的XRD和FTIR表征 | 第32-33页 |
3.2.4 氟化石墨烯的微观形貌表征 | 第33-35页 |
3.3 氟化石墨和氟化石墨烯对MgH_2储氢性能的影响 | 第35-47页 |
3.3.1 动力学储氢性能测试 | 第35-38页 |
3.3.2 热力学储氢性能测试 | 第38-42页 |
3.3.3 微观形貌和机理分析 | 第42-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Fe_2O_3@C和Fe@C双核碳球对MgH_2吸放氢性能的影响和机理研究 | 第48-63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Fe_2O_3@C和Fe@C双核碳球的结构和表征 | 第48-51页 |
4.2.1 Fe_2O_3@C和Fe@C的XRD表征 | 第48-49页 |
4.2.2 Fe_2O_3@C和Fe@C的微观形貌表征 | 第49-51页 |
4.3 Fe_2O_3@C和Fe@C对MgH_2储氢性能的影响 | 第51-62页 |
4.3.1 动力学储氢性能测试 | 第51-55页 |
4.3.2 热力学储氢性能测试 | 第55-59页 |
4.3.3 微观形貌和机理分析 | 第59-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