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4页 |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16页 |
| 1. 落羽杉属树种的地理分布与生物学特性 | 第8-9页 |
| ·落羽杉属树种的地理分布 | 第8-9页 |
| ·落羽杉属树种的生物学特性 | 第9页 |
| 2. 落羽杉属树种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12页 |
| ·抗逆性研究 | 第9-11页 |
| ·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 第11页 |
| ·其他方面的研究 | 第11-12页 |
| 3. 落羽杉属树种引种栽培及中山杉选育 | 第12-15页 |
| ·落羽杉属引种栽培 | 第12页 |
| ·中山杉的选育 | 第12-13页 |
| ·中山杉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 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落羽杉属树种及杂交后代物候期观察与光合色素动态变化 | 第16-28页 |
| 1.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 ·实验地概况 | 第16页 |
| ·实验材料 | 第16-17页 |
| ·物候期观测 | 第17页 |
| ·数据处理 | 第17页 |
| ·叶绿素的测定 | 第17-1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8-26页 |
| ·物候动态 | 第18页 |
| ·物候类型的划分 | 第18页 |
| ·落羽杉属树种的生长性状 | 第18-20页 |
| ·光合色素含量的变化 | 第20-26页 |
| ·不同时间落羽杉属树种叶绿素总含量的变化 | 第21-23页 |
| ·不同时间落羽杉属树种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 | 第23-25页 |
| ·落羽杉属树种的观赏价值 | 第25-26页 |
| 3. 讨论与小结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落羽杉属树种及杂交后代叶表皮结构 | 第28-38页 |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8-29页 |
| ·材料 | 第28页 |
| ·方法 | 第28页 |
| ·叶表皮细胞密度 | 第28页 |
| ·表皮细胞的大小 | 第28页 |
| ·气孔器长、宽、长宽比、气孔指数 | 第28-29页 |
| ·气孔器密度 | 第29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6页 |
| ·叶表皮细胞与气孔器基本特征 | 第29页 |
| ·表皮细胞数量性状的变异 | 第29-32页 |
| ·表皮细胞长宽变异的分化 | 第32页 |
| ·气孔器数量性状的变异 | 第32-35页 |
| ·气孔器数量性状变异的分化 | 第35-36页 |
| 3. 讨论与小结 | 第36-38页 |
| 第四章 落羽杉属树种及杂交后代叶肉组织的解剖学观察 | 第38-43页 |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8页 |
| ·材料 | 第38页 |
| ·方法 | 第38页 |
| ·观测与统计 | 第3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1页 |
| ·叶片构造的基本特征 | 第38-39页 |
| ·叶片构造的差异分析 | 第39-41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1-43页 |
| 第五章 落羽杉属树种及杂交后代的形态变异研究 | 第43-54页 |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43页 |
| ·材料 | 第43页 |
| ·观测指标 | 第43页 |
| ·方法 | 第43页 |
| ·数据分析 | 第4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52页 |
| ·8 个定性形态指标的变异式样 | 第43-44页 |
| ·5 个定量形态指标的变异分析 | 第44-49页 |
| ·聚类分析 | 第49-50页 |
| ·分类依据和检索表 | 第50-52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52-54页 |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54-57页 |
| 1. 结论 | 第54-56页 |
| 2. 研究特色 | 第56页 |
| 3. 不足之处 | 第56页 |
| 4. 展望 | 第56-57页 |
| 图版说明 | 第57-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 详细摘要 | 第72-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