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美学指导下的美丽乡村景观设计实践--以晋江市紫帽镇金星村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页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第二章 乡村景观审美改造经验 | 第11-16页 |
2.1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 第11-12页 |
2.1.1 乡村景观 | 第11页 |
2.1.2 乡村景观规划 | 第11-12页 |
2.2 中国古代乡村景观审美追求 | 第12-13页 |
2.2.1 乡村景观审美倾向的形成 | 第12页 |
2.2.2 古代乡村景观审美倾向的特点 | 第12-13页 |
2.3 西方乡村景观的营造 | 第13-16页 |
2.3.1 从西方美学观看乡村景观审美 | 第13页 |
2.3.2 国外乡村景观美学营造的经验 | 第13-16页 |
第三章 乡村景观的审美要素 | 第16-23页 |
3.1 乡村景观美学的相关理论 | 第16-19页 |
3.1.1 景观美学理论 | 第16页 |
3.1.2 乡村景观的形式美 | 第16-19页 |
3.1.2.1 整齐一律 | 第16-17页 |
3.1.2.2 对比调和 | 第17页 |
3.1.2.3 均衡稳定 | 第17-18页 |
3.1.2.4 节奏韵律 | 第18页 |
3.1.2.5 多样统一 | 第18-19页 |
3.2 乡村景观的构成与其特征 | 第19-20页 |
3.2.1 乡村景观的构成 | 第19页 |
3.2.2 乡村景观构成上的特征 | 第19-20页 |
3.3 乡村景观的审美特征 | 第20-21页 |
3.3.1 情景交融的自然之美 | 第20-21页 |
3.3.2 乡土民俗的风情之美 | 第21页 |
3.3.3 绿色生态的健康之美 | 第21页 |
3.4 乡村景观的美学价值 | 第21-23页 |
3.4.1 满足感官需求 | 第22页 |
3.4.2 适宜人居之地 | 第22页 |
3.4.3 丰富审美实践 | 第22-23页 |
第四章 美学指导下的金星村景观设计实践 | 第23-40页 |
4.1 项目概况 | 第23-24页 |
4.1.1 基本概况 | 第23页 |
4.1.2 区位分析 | 第23页 |
4.1.3 现状分析 | 第23-24页 |
4.2 设计主题和定位 | 第24页 |
4.2.1 设计主题 | 第24页 |
4.2.2 设计定位 | 第24页 |
4.3 村民审美意识的培养 | 第24-25页 |
4.3.1 村民审美的现状 | 第24-25页 |
4.3.2 提升村民审美意识 | 第25页 |
4.3.3 营造艺术氛围的乡村环境 | 第25页 |
4.4 美丽乡村景观设计的原则 | 第25-28页 |
4.4.1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设计原则 | 第25-26页 |
4.4.2 尊重地域特色的设计原则 | 第26-27页 |
4.4.3 经济、实用、美观的设计原则 | 第27-28页 |
4.5 美学指导下的乡村景观设计的应用 | 第28-40页 |
4.5.1 合理规划乡村有效资源和景观格局 | 第28-30页 |
4.5.2 注重乡村绿色生态美 | 第30-31页 |
4.5.3 打造乡村民俗风情之美 | 第31-33页 |
4.5.4 表达乡村自然和谐之美 | 第33-36页 |
4.5.5 完善乡村地域特色美 | 第36-40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附件 | 第45-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