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2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2.1 关于操作风险及其管理 | 第14-16页 |
2.1.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2.1.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2.2 关于金融科技应用于操作风险管理 | 第16-18页 |
第3章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主要操作风险 | 第18-24页 |
3.1 零售业务主要操作风险 | 第18-20页 |
3.1.1 不熟悉业务引起的不当操作 | 第19-20页 |
3.1.2 为谋取私利违规操作 | 第20页 |
3.1.3 片面追求“绩效”而违规操作 | 第20页 |
3.1.4 其他操作风险事件 | 第20页 |
3.2 零售业务操作风险的案例分析 | 第20-22页 |
3.2.1 “乐视员工”信用卡额度调整 | 第20-21页 |
3.2.2 员工窃取ATM资金 | 第21-22页 |
3.2.3 个人客户信息泄露 | 第22页 |
3.3 零售业务操作风险的主要特征 | 第22-24页 |
3.3.1 业务一线易发操作风险 | 第22-23页 |
3.3.2 监督末端易发操作风险 | 第23页 |
3.3.3 内控薄弱易发操作风险 | 第23页 |
3.3.4 环境变化易发操作风险 | 第23-24页 |
第4章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操作风险管理的不足与实证分析 | 第24-30页 |
4.1 零售业务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不足 | 第24-26页 |
4.1.1 操作风险内部管理失效 | 第24-25页 |
4.1.2 操作风险存在一定的路径依赖 | 第25页 |
4.1.3 操作风险缺乏归口管理 | 第25页 |
4.1.4 操作风险的管理手段和技术落后 | 第25-26页 |
4.2 零售业务操作风险管理实证分析 | 第26-30页 |
4.2.1 贝叶斯网络 | 第26-27页 |
4.2.2 风险容忍度 | 第27-30页 |
第5章 将金融科技应用于操作风险管理的解决方案 | 第30-39页 |
5.1 建立金融科技整体解决框架 | 第30-33页 |
5.1.1 构建基于金融科技的操作风险管理文化 | 第31页 |
5.1.2 培养金融科技复合型风险管理人才 | 第31-32页 |
5.1.3 推进金融科技对现有风险管理流程的融合 | 第32-33页 |
5.2 运用金融科技开展操作风险识别 | 第33-35页 |
5.2.1 运用金融科技限制员工不当操作行为 | 第33-34页 |
5.2.2 运用金融科技识别欺诈操作 | 第34-35页 |
5.2.3 运用金融科技建立操作风险数据库 | 第35页 |
5.3 运用金融科技开展操作风险控制/缓释 | 第35-36页 |
5.3.1 金融科技提高内控效率 | 第35-36页 |
5.3.2 金融科技提高流程系统控制效率 | 第36页 |
5.3.3 金融科技降低人员管理难度 | 第36页 |
5.4 运用金融科技开展操作风险预测 | 第36-37页 |
5.4.1 预测内部风险 | 第36-37页 |
5.4.2 预测外部风险 | 第37页 |
5.5 运用金融科技开展操作风险培训 | 第37-39页 |
5.5.1 利用业务和管理系统培训 | 第37-38页 |
5.5.2 利用科技工具培训 | 第38-39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39-41页 |
6.1 结论 | 第39页 |
6.2 建议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