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3页 |
1.1. 选题与研究背景 | 第15-17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5-16页 |
1.1.2. 课题来源 | 第16-17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1.3.1. 创客 | 第18-19页 |
1.3.2. 创客空间 | 第19页 |
1.3.3. 空间布局模式 | 第19页 |
1.4. 创客空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1-23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创客及创客空间的发展概述 | 第23-37页 |
2.1. 创客的基本概述 | 第23-25页 |
2.1.1. 创客的概念 | 第23页 |
2.1.2. 创客的发展 | 第23-24页 |
2.1.3. 创客的角色定位 | 第24-25页 |
2.2. 创客的类型及特征 | 第25-29页 |
2.2.1. 按行业和实践程度进行的类型区分 | 第26-27页 |
2.2.2. 整体流动性强的创客行为特征 | 第27页 |
2.2.3. 自主交流性强的创客行为特征 | 第27-28页 |
2.2.4. 封闭与开放差异性共存的创客心理特征 | 第28-29页 |
2.3. 创客空间的基本概述 | 第29-30页 |
2.3.1.创客空间的概念 | 第29页 |
2.3.2. 创客空间的职能定位 | 第29-30页 |
2.4. 创客空间的发展演变 | 第30-35页 |
2.4.1. 类型的单一化到多元化 | 第31-32页 |
2.4.2. 功能的简单化到复杂化 | 第32-33页 |
2.4.3. 规模的微小化到大型化 | 第33-35页 |
2.5.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创客空间的类型分析及案例总结 | 第37-59页 |
3.1. 不同运营模式下的创客空间类型 | 第37-44页 |
3.1.1. 公益性质——辅导培训型 | 第39-40页 |
3.1.2. 盈利性质——产业服务链型和综合生态型 | 第40-44页 |
3.2.调研案例分析 | 第44-58页 |
3.2.1. 北京凹空间 | 第45-46页 |
3.2.2. 北京创客空间 | 第46-47页 |
3.2.3. 梦想加 | 第47-48页 |
3.2.4. 3W咖啡 | 第48-49页 |
3.2.5. 远洋WE+ | 第49-51页 |
3.2.6. 氪空间—36Kr | 第51-52页 |
3.2.7. 积优联合 | 第52-53页 |
3.2.8. 猪八戒网创客工场 | 第53-54页 |
3.2.9. 天使汇 | 第54-55页 |
3.2.10. 车库咖啡 | 第55-57页 |
3.2.11. 无界空间 | 第57-5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创客空间的布局模式研究 | 第59-79页 |
4.1. 创客空间布局模式的研究要素 | 第59-60页 |
4.1.1. 整体布局的形态模式 | 第59页 |
4.1.2. 核心空间的布置方式 | 第59-60页 |
4.1.3. 功能模块的构成形式 | 第60页 |
4.2. 图底反转下的创客空间整体布局形态 | 第60-68页 |
4.2.1. 单轴环状式+环心布置型模式 | 第64-66页 |
4.2.2. 单轴支状式+线性排列型模式 | 第66-67页 |
4.2.3. 多轴平行式+线性排列型模式 | 第67页 |
4.2.4. 多轴交错式+均质构建型模式 | 第67-68页 |
4.3. 中心数量变更下的创客空间核心布置 | 第68-71页 |
4.3.1. 单中心式 | 第70页 |
4.3.2. 多中心式 | 第70-71页 |
4.3.3. 混合更替式 | 第71页 |
4.4. 主体行为引导下的创客空间功能模块 | 第71-75页 |
4.4.1. 构思创作模块 | 第72-73页 |
4.4.2. 交流共享模块 | 第73-74页 |
4.4.3. 动手实践模块 | 第74-75页 |
4.4.4. 休闲娱乐模块 | 第75页 |
4.4.5. 放松休息模块 | 第75页 |
4.5. 结论——不同类型创客空间的布局模式总结 | 第75-7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五章 创客空间的设计策略研究 | 第79-93页 |
5.1. 空间功能上灵活性与易变性相结合的策略 | 第79-82页 |
5.1.1. 以兼容性为核心的空间动态功能观引入 | 第79-80页 |
5.1.2. 针对兼容理念的空间富余性设计 | 第80-81页 |
5.1.3. 针对兼容理念的同—空间功能融合性设计 | 第81-82页 |
5.2. 空间形式上开放性与私密性结合的策略 | 第82-85页 |
5.2.1. 空间领域边界的模糊建立 | 第83-84页 |
5.2.2. 隐性空间的利用 | 第84-85页 |
5.3. 空间流线组织上创造更多交流机会的策略 | 第85-88页 |
5.3.1. 空间界面的场所化处理 | 第85页 |
5.3.2. 共享区和工作区的流线交叉化营造 | 第85-88页 |
5.4. 空间交通过渡上激发潜在交流可能性的策略 | 第88-90页 |
5.4.1. 凹凸型走道和趣味空间嵌入型连廊 | 第88-90页 |
5.4.2. 多义型竖向楼梯空间设计 | 第9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0-93页 |
第六章 辽滨新城创客空间项目实践 | 第93-99页 |
6.1. 联合办公型的创客空间模式定位 | 第93-94页 |
6.1.1. 项目背景 | 第93-94页 |
6.1.2. 设计理念 | 第94页 |
6.2. 布局模式的选用 | 第94-96页 |
6.2.1. 单轴环状+环心布置型的整体布局形态结构设计 | 第94-95页 |
6.2.2. 主次中心式的核心共享区布置 | 第95-96页 |
6.3. 开放自由理念下的创客空间设计手法 | 第96-97页 |
6.3.1. 可移动式虚片墙分隔下的开放办公空间 | 第96页 |
6.3.2. 多义设计的核心共享空间 | 第96-9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结论与不足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3页 |
作者简介 | 第103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