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南宋山水画的藏与露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一)课题的提出 | 第9页 |
| (二)研究的必要性 | 第9-10页 |
| 二、文献梳理与概述 | 第10-12页 |
| (一)国内研究 | 第10-12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2-13页 |
| (二)调查法 | 第13页 |
| (三)比对法 | 第13-14页 |
|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第14-15页 |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 (二)创新点 | 第15页 |
| 五、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藏与露”的阐释 | 第17-27页 |
| 一、藏与露的释题 | 第17-18页 |
| 二、藏与露的样式 | 第18-21页 |
| (一)藏与露的空间营造样式 | 第19-20页 |
| (二)藏与露的文化样式 | 第20-21页 |
| 三、南宋山水画藏与露的样式 | 第21-27页 |
| (一)意境的藏与露 | 第21-23页 |
| (二)笔墨的藏与露 | 第23页 |
| (三)构图的藏与露 | 第23-27页 |
| 第三章 南宋山水画的藏与露对儒道释哲学思想的借鉴 | 第27-37页 |
| 一、儒家思想“中庸之道”的借鉴 | 第27-30页 |
| (一)藏露适“度” | 第28-29页 |
| (二)和而不同 | 第29-30页 |
| 二、道家思想“有无”的借鉴 | 第30-33页 |
| 三、佛家思想“戒、定、慧”的借鉴 | 第33-35页 |
| 四、其他哲学思想的借鉴 | 第35-37页 |
| 第四章 南宋山水画藏露关系及特点分析 | 第37-50页 |
| 一、“具象”和“意象”的辩证统一 | 第37-39页 |
| 二、意象融通和物化形态的转化 | 第39-41页 |
| 三、藏取其“意”、露取其“质” | 第41-43页 |
| 四、南宋山水画藏露的特点分析 | 第43-50页 |
| (一)笔墨特点 | 第43-44页 |
| (二)造境特点 | 第44-46页 |
| (三)色彩特点 | 第46-50页 |
| 第五章 南宋山水画藏与露对后世的影响 | 第50-54页 |
| 一、南宋山水画藏与露的艺术价值 | 第50-51页 |
| 二、南宋山水画藏与露对后世的影响 | 第51-54页 |
| 结论 | 第54-56页 |
| 一、藏与露是南宋山水画家的精神再造 | 第54页 |
| 二、藏与露在山水画创作中是知行合一 | 第54页 |
| 三、藏与露本质是内化表意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60页 |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