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5-37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5-21页 |
1.1.1 人文城市 | 第15-17页 |
1.1.2 现象城市 | 第17-19页 |
1.1.3 巨构重庆 | 第19-2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21-26页 |
1.2.1 建筑现象学理论发展概述 | 第21-22页 |
1.2.2 现象学城市研究发展概览 | 第22-23页 |
1.2.3 现象学对巨构重庆的价值 | 第23-26页 |
1.2.4 问题提出 | 第26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26-27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6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6-27页 |
1.4 研究对象 | 第27-32页 |
1.4.1 概念定义 | 第27-28页 |
1.4.2 研究范围 | 第28-30页 |
1.4.3 研究对象辨析 | 第30-32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32-37页 |
1.5.1 研究步骤 | 第32-33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33-35页 |
1.5.3 研究框架 | 第35-37页 |
2 城市空间研究的现象学视野 | 第37-53页 |
2.1 城市形态学 | 第37-40页 |
2.1.1 城市形态学的理论发展 | 第37-38页 |
2.1.2 城市形态学的研究内涵 | 第38-39页 |
2.1.3 城市形态学的本体论 | 第39-40页 |
2.2 建筑现象学 | 第40-47页 |
2.2.1 建筑现象学的理论发展 | 第40-42页 |
2.2.2 建筑现象学的环境本质 | 第42-45页 |
2.2.3 建筑现象学的本体论 | 第45-47页 |
2.3 现象学视野的本体论与方法论 | 第47-52页 |
2.3.1 城市形态与现象学的辩证 | 第47-49页 |
2.3.2 现象学视野的本体论 | 第49-50页 |
2.3.3 现象学视野的方法论 | 第50-5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3 重庆城市巨构的人性空间的现象学图示 | 第53-71页 |
3.1 现象学视野下城市空间认知结构 | 第53-57页 |
3.1.1 现象学视野下的城市 | 第53-54页 |
3.1.2 城市空间的认知结构 | 第54-55页 |
3.1.3 城市形态现象学图示 | 第55-57页 |
3.2 重庆城市形态及巨构建设的特征 | 第57-63页 |
3.2.1 自然地貌特征 | 第57-60页 |
3.2.2 城市建设特征 | 第60-61页 |
3.2.3 城市巨构特征 | 第61-62页 |
3.2.4 城市巨构的空间公共化 | 第62-63页 |
3.3 城市巨构的人性空间的现象学图示概述 | 第63-69页 |
3.3.1 重庆城市巨构的人性空间的生成因素 | 第63-64页 |
3.3.2 重庆城市巨构的人性空间的生成类型 | 第64-66页 |
3.3.3 重庆城市巨构的人性空间现象学图示概述 | 第66-6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4 现象学视野下重庆城市巨构的人性空间 | 第71-133页 |
4.1 作为中心的空间 | 第71-92页 |
4.1.1 巨构下的人性空间场所 | 第73-80页 |
4.1.2 场所化的城市巨构空间 | 第80-86页 |
4.1.3 巨构与地形形成的场所 | 第86-92页 |
4.2 作为路径的空间 | 第92-107页 |
4.2.1 巨构规定的人性化路径 | 第93-98页 |
4.2.2 路径化的城市巨构空间 | 第98-103页 |
4.2.3 巨构与地形形成的路径 | 第103-107页 |
4.3 作为领域的空间 | 第107-122页 |
4.3.1 城市巨构作为领域指示 | 第109-114页 |
4.3.2 城市巨构作为领域整体 | 第114-118页 |
4.3.3 巨构与地形生成的领域 | 第118-122页 |
4.4 作为城市空间研究的总结——重庆城市巨构的人性空间机制 | 第122-130页 |
4.4.1 城市巨构人性空间的特征总结 | 第122-124页 |
4.4.2 城市巨构人性空间的体系构成 | 第124-127页 |
4.4.3 城市巨构空间人性转化的机制 | 第127-13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30-133页 |
5 重庆城市巨构的人性空间的城市设计探索 | 第133-157页 |
5.1 现象学视野下的城市设计观 | 第133-137页 |
5.1.1 现象学视野的基本设计观念 | 第133-134页 |
5.1.2 现象学城市设计范畴与领域 | 第134-136页 |
5.1.3 现象学城市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136-137页 |
5.2 城市巨构的人性空间的设计方法论 | 第137-140页 |
5.2.1 设计需求与目标明确 | 第138页 |
5.2.2 设计主体的城市认知 | 第138-139页 |
5.2.3 空间生成的模式分析 | 第139页 |
5.2.4 人性空间的细化生成 | 第139-140页 |
5.3 重庆城市人性空间的现状识别 | 第140-142页 |
5.3.1 山地地形可意向性弱化 | 第140页 |
5.3.2 城市老区品质亟待提升 | 第140-141页 |
5.3.3 城市新区中心亟待塑造 | 第141页 |
5.3.4 稀疏区场所结构待优化 | 第141-142页 |
5.3.5 路径品质的梳理及提升 | 第142页 |
5.4 重庆城市巨构的人性空间设计策略 | 第142-148页 |
5.4.1 城市巨构对高开发强度的保持 | 第143-144页 |
5.4.2 城市巨构对空间丰富性的营造 | 第144页 |
5.4.3 城市巨构对空间连续性的辅助 | 第144-146页 |
5.4.4 城市巨构对自然与传统的延续 | 第146-147页 |
5.4.5 城市巨构之空间尺度的两面性 | 第147-148页 |
5.5 城市巨构设计实践分析:重庆来福士广场 | 第148-156页 |
5.5.1 项目概况与设计焦点 | 第148-149页 |
5.5.2 融合地形的巨构形态 | 第149-152页 |
5.5.3 旧肌理的高强度开发 | 第152-153页 |
5.5.4 巨构空间尺度两面性 | 第153-155页 |
5.5.5 作为城市巨构空间的批判性总结 | 第155-15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56-157页 |
6 结语 | 第157-165页 |
6.1 内容回顾 | 第157-158页 |
6.2 研究结论 | 第158-160页 |
6.3 研究局限 | 第160-161页 |
6.4 研究展望 | 第161-165页 |
后记——致建筑现象学及充盈的建筑学 | 第165-169页 |
致谢 | 第169-171页 |
参考文献 | 第171-177页 |
附录 | 第177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到的论文目录 | 第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