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n-p共掺杂二维体系单原子催化剂设计及氧化性能的理论研究

中文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8页
1 绪论第11-35页
    1.1 单原子催化剂第12-13页
    1.2 单原子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应用第13-22页
        1.2.1 制备策略第13-17页
        1.2.2 表征手段第17-18页
        1.2.3 应用第18-22页
    1.3 二维材料基单原子催化剂第22-32页
        1.3.1 二维材料及其作为单原子催化剂载体的优势第22-23页
        1.3.2 二维材料基单原子催化剂研究进展第23-30页
        1.3.3 存在问题第30-31页
        1.3.4 n-p共掺杂方法第31-32页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第32-35页
        1.4.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2页
        1.4.2 研究内容第32-35页
2 计算理论基础和软件介绍第35-47页
    2.1 第一性原理第35-36页
    2.2 密度泛函理论第36-39页
        2.2.1 Hohenberg-Kohn定理第37-38页
        2.2.2 KS方程第38-39页
    2.3 交换关联能泛函第39-43页
        2.3.1 局域密度近似第40-41页
        2.3.2 广义梯度近似第41页
        2.3.3 含动能密度的广义梯度近似第41-42页
        2.3.4 杂化泛函第42-43页
    2.4 赝势第43-45页
        2.4.1 超胞第43-44页
        2.4.2 傅立叶变换第44-45页
        2.4.3 布洛赫定理第45页
    2.5 相关计算软件第45-47页
        2.5.1 VASP软件第45-46页
        2.5.2 VESTA软件第46-47页
3 n-p共掺杂石墨烯单原子催化剂设计及氧化性能的理论研究第47-67页
    3.1 引言第47-48页
    3.2 计算方法第48-49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9-65页
        3.3.1 石墨烯负载的金属单原子催化剂第49-58页
        3.3.2 石墨烯负载的廉价金属Fe单原子催化剂的稳定性第58-65页
    3.4 本章小结第65-67页
4 n-p共掺杂六角氮化硼单原子催化剂设计及氧化性能的理论研究第67-77页
    4.1 引言第67-68页
    4.2 计算方法第68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8-76页
        4.3.1 六角氮化硼负载的单金属原子的稳定性第68-70页
        4.3.2 n-p共掺杂六角氮化硼负载的单原子催化剂的成因分析第70-71页
        4.3.3 n-p共掺杂六角氮化硼负载的单原子催化剂的反应稳定性第71-73页
        4.3.4 CO氧化反应的反应机制第73-75页
        4.3.5 n-p共掺杂六角氮化硼负载的单原子催化剂的高反应活性原因分析第75-76页
    4.4 本章小结第76-77页
5 拓扑绝缘体薄膜负载单原子催化剂设计及氧化性能的理论研究第77-91页
    5.1 引言第77-78页
    5.2 计算方法第78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78-89页
        5.3.1 O2吸附到Bi_2Se_3拓扑绝缘体表面的构型和稳定性第78-80页
        5.3.2 Bi_2Se_3拓扑绝缘体负载的单金属原子催化剂的设计第80页
        5.3.3 CO和O_2在Bi_2Se_3拓扑绝缘体负载的单金属原子催化剂上的稳定性第80-81页
        5.3.4 O_2吸附对d带中心的影响第81-83页
        5.3.5 CO氧化反应第83-87页
        5.3.6 Bi_2Se_3拓扑绝缘体负载的单金属原子催化剂的高活性原因分析第87-89页
    5.4 本章小结第89-91页
6 总结与展望第91-95页
参考文献第95-10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09-111页
致谢第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磁回收型g-C3N4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催化降解染料废水研究
下一篇:镍酸镧基异质结的交换偏置与超导性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