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轿车抗撞性能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8页 |
1.2.1 基于新材料的抗撞性能研究 | 第15-20页 |
1.2.2 基于新结构形式的抗撞性能研究 | 第20-25页 |
1.2.3 基于新加工技术的抗撞性能研究 | 第25-28页 |
1.3 多目标优化的研究现状 | 第28-31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第2章 差厚技术基础 | 第33-43页 |
2.1 差厚板特点 | 第33-35页 |
2.2 柔性轧制技术 | 第35-36页 |
2.3 轧制差厚板基本力学性能研究 | 第36-4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3章 轿车差厚吸能盒结构设计及抗撞性优化 | 第43-73页 |
3.1 差厚板厚度渐变特性和力学性能渐变特性 | 第44-47页 |
3.2 拉伸样件试制及试验 | 第47-55页 |
3.2.1 样件试制 | 第48-51页 |
3.2.2 高速拉伸试验 | 第51-55页 |
3.3 差厚吸能盒最优设计 | 第55-63页 |
3.3.1 仿真模型 | 第55-56页 |
3.3.2 优化问题数学模型 | 第56-57页 |
3.3.3 多目标优化策略 | 第57-60页 |
3.3.4 基于代理模型的差厚吸能盒最优设计 | 第60-63页 |
3.4 差厚吸能盒样件试制 | 第63-64页 |
3.5 差厚吸能盒静压试验测试及仿真标定 | 第64-67页 |
3.6 整车状态下的碰撞仿真验证 | 第67-71页 |
3.6.1 车体加速度对气囊标定的影响评估 | 第67-70页 |
3.6.2 高速正面碰撞的耐撞性能影响评估 | 第70-71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4章 轿车差厚仪表板管梁结构设计及优化 | 第73-83页 |
4.1 仪表板管梁承载条件及性能指标 | 第73-75页 |
4.2 差厚仪表板管梁最优设计 | 第75-78页 |
4.2.1 五段式及三段式设计 | 第75-76页 |
4.2.2 最优设计方案 | 第76-78页 |
4.3 各差厚设计方案性能分析及对比 | 第78-82页 |
4.3.1 低阶频率分析 | 第78-79页 |
4.3.2 强度分析 | 第79-8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5章 仿香蒲及仿竹结构设计基础 | 第83-95页 |
5.1 香蒲结构特性 | 第83-88页 |
5.2 保险杠横梁结构与香蒲结构相似性 | 第88页 |
5.3 竹结构特性 | 第88-93页 |
5.4 薄壁结构与竹结构相似性 | 第93-9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6章 仿生轿车保险杠结构设计 | 第95-109页 |
6.1 仿生保险杠结构设计 | 第95-98页 |
6.2 原保险杠总成的耐撞性能仿真及试验标定 | 第98-100页 |
6.2.1 耐撞性能指标 | 第98页 |
6.2.2 仿真分析及试验标定 | 第98-100页 |
6.3 仿生保险杠总成FRB低速碰撞仿真分析及对比 | 第100-103页 |
6.4 仿生保险杠总成落锤冲击工况的仿真分析及对比 | 第103-107页 |
6.4.1 原保险杠总成的仿真及试验标定 | 第103-105页 |
6.4.2 仿生保险杠总成落锤冲击仿真分析及对比 | 第105-10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第7章 基于代理模型的仿生保险杠总成结构抗撞性优化 | 第109-117页 |
7.1 优化问题描述 | 第109-111页 |
7.2 代理模型构建 | 第111-112页 |
7.3 基于MOCS的优化设计 | 第112-115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7-119页 |
8.1 结论 | 第117-118页 |
8.2 展望 | 第118-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33页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33-135页 |
后记和致谢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