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理学论文--临床药理学论文

应用VKORC1和CYP2C9基因多态性探讨华法林日稳定剂量预测模型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引言第12-26页
    1.1 华法林的基本性质第12-14页
        1.1.1 华法林的化学结构第12-13页
        1.1.2 华法林的作用机制第13页
        1.1.3 华法林的药代动力学第13-14页
    1.2 华法林的临床应用第14-18页
        1.2.1 适应症第14-16页
        1.2.2 使用方法第16-17页
        1.2.3 华法林的不良反应第17-18页
    1.3 华法林抗凝效果的影响因素第18-21页
        1.3.1 遗传因素第18-19页
        1.3.2 人工合成药物、天然药物与食物第19-20页
        1.3.3 疾病第20页
        1.3.4 其他因素第20-21页
    1.4 关于华法林相关基因多态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1-22页
        1.4.1 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VKOR)的基因多态性第21-22页
        1.4.2 细胞色素P450(CYP450)酶的基因多态性第22页
    1.5 基因型相关的给药模型研究第22-23页
    1.6 对华法林剂量给药模型的评价第23-24页
    1.7 建立针对吉林省人群的预测华法林剂量日剂量模型的必要性第24页
    1.8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4-26页
第2章 材料与方法第26-32页
    2.1 研究对象第26-27页
        2.1.1 纳入标准第26页
        2.1.2 排除标准第26页
        2.1.3 脱落标准第26-27页
    2.2 研究方法第27-31页
        2.2.1 随访第27页
        2.2.2 信息收集第27页
        2.2.3 基因型检测第27-30页
        2.2.4 模型构建及验证第30-31页
        2.2.5 质量控制第31页
    2.3 统计学分析第31-32页
第3章 结果第32-38页
    3.1 CYP2C9、VKORC1基因多态性吉林地区患者华法林稳定剂量的影响第32-33页
        3.1.1 纳入患者临床基线特征第32-33页
        3.1.2 CY92C9*3和VKORC1-1639s基因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第33页
    3.2 预测模型的验证第33-38页
        3.2.1 建模组与验证组患者一般信息及华法林日稳定剂量第33-34页
        3.2.2 CYP2C9及VKORC1基因型在建模组及验证组患者分布情况第34-35页
        3.2.3 日稳定剂量预测模型的建立第35页
        3.2.4 预测剂量与实际剂量对比第35-36页
        3.2.5 模型与患者实际剂量差异率(DR)第36页
        3.2.6 模型预测误差的对比第36-38页
第4章 讨论第38-44页
    4.1 建立吉林地区汉族患者华法林剂量预测模型的必要性第38-39页
    4.2 吉林地区华法林相关基因多态性第39页
    4.3 华法林日稳定剂量模型的影响因素第39-42页
        4.3.1 人口学因素第39-40页
        4.3.2 遗传因素第40-41页
        4.3.3 综合影响因素对华法林剂量个体差异第41-42页
    4.4 建立模型符合于预测华法林日稳定剂量第42页
        4.4.1 日稳定剂量个体差异相关性第42页
        4.4.2 预测剂量与实际剂量对比第42页
        4.4.3 预测剂量差异率第42页
    4.5 研究的局限性第42-43页
        4.5.1 样本量的局限性第42页
        4.5.2 药品的局限性第42-43页
        4.5.3 合并用药统计的局限性第43页
        4.5.4 疾病的局限性第43页
    4.6 总结第43-44页
第5章 结论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52页
作者简介第52-53页
致谢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吗啡啉结构分子修饰的吉非替尼类似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
下一篇:某市不同等级医院药房管理的现状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