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校园欺凌行为的法律防范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第三节 创新与不足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初中校园欺凌概述 | 第15-20页 |
第一节 校园欺凌行为的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一、校园欺凌的含义 | 第15-16页 |
二、“校园欺凌”与相关概念辨析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初中校园欺凌行为的基本特征 | 第17-19页 |
一、低龄化 | 第17-18页 |
二、成人化 | 第18页 |
三、群体化 | 第18页 |
四、严重化 | 第18-19页 |
第三节 初中校园欺凌行为的基本分类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初中校园欺凌行为的成因分析 | 第20-23页 |
第一节 内在因素 | 第20页 |
第二节 外在因素 | 第20-23页 |
一、家庭因素 | 第20-21页 |
二、学校因素 | 第21页 |
三、社会危险因素 | 第21页 |
四、法律因素 | 第21-23页 |
第四章 初中校园欺凌行为的法律防范困境 | 第23-28页 |
第一节 责任年龄制度为未成年施暴者提供了“庇护” | 第23页 |
第二节 非刑罚性矫治措施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 第23-25页 |
一、责令家长或监护人加以管教缺乏约束力 | 第24页 |
二、政府收容教养名存实亡 | 第24页 |
三、工读教育处于“空转状态” | 第24-25页 |
第三节 对未成年人的监护立法缺失 | 第25-27页 |
一、我国对未成年人监护的立法理念落后 | 第25页 |
二、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缺乏可操作性 | 第25-26页 |
三、对未成年人监护人的国家监护监督机制不完善 | 第26-27页 |
第四节 学校的惩戒功能削弱 | 第27-28页 |
第五章 初中校园欺凌行为法律防范机制的完善 | 第28-42页 |
第一节 引入“恶意补足年龄”规则 | 第28-34页 |
一、“恶意补足年龄”规则的提出与发展 | 第28-29页 |
二、引入“恶意补足年龄”规则的必要性 | 第29-32页 |
三.“恶意补足年龄”规则的实践运行 | 第32-34页 |
第二节 完善“以教代刑”的非刑罚性矫治措施 | 第34-36页 |
一、加强对家长或监护人管教职责的约束 | 第34页 |
二、废除政府收容教养措施 | 第34-35页 |
三、推动工读教育措施强制化、司法化 | 第35页 |
四、增设其他非刑罚性矫治措施 | 第35-36页 |
第三节 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监护法律制度 | 第36-40页 |
一、转变我国未成年人监护的立法理念 | 第36-37页 |
二、明确监护内容,细化监护职责 | 第37-38页 |
三、完善对未成年人监护人的国家监护监督机制 | 第38-40页 |
第四节 赋予学校适当的惩处权与执法权 | 第40-42页 |
一、赋予教师合法惩戒权 | 第40页 |
二、明晰学校的纪律处分权 | 第40-41页 |
三、派驻校警,赋予校警“执法权”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