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8页 |
1.1 引言 | 第8-9页 |
1.2 单组分吸附模型 | 第9-13页 |
1.2.1 Langmuir等温模型 | 第9-11页 |
1.2.2 Freundlich等温模型 | 第11页 |
1.2.3 Sips等温模型(Langmuir-Freundlich模型) | 第11-12页 |
1.2.4 Toth等温模型 | 第12页 |
1.2.5 Unilan等温模型 | 第12页 |
1.2.6 Dubinin-Radushkevich等温模型(DR模型) | 第12-13页 |
1.3 多组分吸附平衡模型 | 第13-14页 |
1.3.1 扩展Langmuir等温模型 | 第13页 |
1.3.2 理想吸附溶液理论(IAST) | 第13-14页 |
1.4 固定床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发展概述 | 第14-25页 |
1.4.1 气体物料守恒 | 第15页 |
1.4.2 传质动力学模型 | 第15-22页 |
1.4.3 能量平衡 | 第22-24页 |
1.4.4 动量平衡 | 第24-25页 |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5-28页 |
1.5.1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5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5-28页 |
第二章 实验和模型计算方法 | 第28-36页 |
2.1 引言 | 第28-29页 |
2.2 实验 | 第29-31页 |
2.2.1 吸附剂与吸附质 | 第29-30页 |
2.2.2 吸附等温线的测定 | 第30页 |
2.2.3 吸附穿透柱曲线的测定 | 第30-31页 |
2.3 计算软件 | 第31-33页 |
2.4 模型计算方法 | 第33-36页 |
2.4.1 单组分等温吸附线拟合 | 第33页 |
2.4.2 吸附穿透柱曲线的模拟与拟合方法 | 第33-36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6-64页 |
3.1 引言 | 第36页 |
3.2 单组分气体吸附性能 | 第36-40页 |
3.3 混合气吸附分离性能 | 第40-63页 |
3.3.1 吸附穿透实验与拟合结果分析 | 第40-49页 |
3.3.2 吸附穿透实验与模拟结果分析 | 第49-55页 |
3.3.3 物料守恒模拟分析 | 第55-59页 |
3.3.4 能量守恒模拟分析 | 第59-6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课题展望 | 第64-68页 |
4.1 全文总结 | 第64-65页 |
4.2 课题展望 | 第65-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8页 |
致谢 | 第78-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