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4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卟啉化合物 | 第10-17页 |
1.2.1 卟啉化合物简介 | 第10页 |
1.2.2 卟啉类似物的结构 | 第10-11页 |
1.2.3 卟啉化合物的生物学重要性 | 第11-12页 |
1.2.4 卟啉化合物作为离子化学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2.5 卟啉化合物与G4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6 卟啉化合物与双链DNA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3 蒽醌化合物 | 第17-21页 |
1.3.1 蔥醌化合物简介 | 第17页 |
1.3.2 蒽醌化合物的生物学重要性 | 第17-18页 |
1.3.3 蒽醌化合物作为光动力学的光敏剂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3.4 蒽醌化合物与G4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19页 |
1.3.5 蔥醌化合物与双链DNA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4 酞菁化合物 | 第21-23页 |
1.4.1 酞菁化合物简介 | 第21-22页 |
1.4.2 酞菁化合物与G4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选题依据以及创新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实验试剂及表征方法 | 第24-32页 |
2.1 实验所用到的核酸序列 | 第24-27页 |
2.2 实验所用的试剂 | 第27-29页 |
2.3 实验表征方法 | 第29-32页 |
2.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29-30页 |
2.3.2 荧光稳态光谱 | 第30页 |
2.3.3 荧光动力学 | 第30页 |
2.3.4 荧光寿命 | 第30页 |
2.3.5 动态光散射实验 | 第30页 |
2.3.6 DNA熔解实验 | 第30-31页 |
2.3.7 核磁共振氢谱实验 | 第31-32页 |
第三章 非传统结构DNA实现金丝桃素聚集/分散的转变并且作为荧光Ba~(2+)传感器 | 第32-51页 |
3.1 引言 | 第32-3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3-37页 |
3.2.1 材料与试剂 | 第33-35页 |
3.2.2 荧光光谱测定 | 第35-36页 |
3.2.3 DNA熔解温度(Tm)的测定 | 第36-37页 |
3.2.4 动态光散射(DLS)实验 | 第37页 |
3.3 结果及讨论 | 第37-50页 |
3.3.1 结构化的核酸实现Hyp聚集到分散的转变 | 第37-41页 |
3.3.2 Hyp与结构化核酸的结合机理 | 第41-44页 |
3.3.3 Hyp与结构化核酸的结合模型分析 | 第44-49页 |
3.3.4 荧光Ba~(2+)传感器 | 第49-50页 |
3.4 结论 | 第50-51页 |
第四章 质子异构化探针用于高选择性核酸分析 | 第51-79页 |
4.1 引言 | 第51-5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5-59页 |
4.2.1 材料合成与试剂 | 第55-57页 |
4.2.2 荧光光谱测定 | 第57页 |
4.2.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实验及DNA解旋实验(Tm) | 第57-58页 |
4.2.4 动态光散射(DLS)实验 | 第58页 |
4.2.5 核磁共振氢谱实验 | 第58页 |
4.2.6 量子化学计算 | 第58-59页 |
4.3 结果及讨论 | 第59-77页 |
4.3.1 SNP识别依赖于POH_3荧光的转变 | 第59-61页 |
4.3.2 POH_3与NXN-C的结合模型 | 第61-64页 |
4.3.3 高选择性荧光SNP分析机理 | 第64-76页 |
4.3.4 立体结构对POH_3单体的荧光影响 | 第76-77页 |
4.4 结论 | 第77-7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8-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