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互联网金融 | 第10-12页 |
1.2.2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 第12-15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5页 |
1.3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第15-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2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 第15-16页 |
1.4 本文的贡献与不足 | 第16-17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2.1 互联网金融概念和特征 | 第17-18页 |
2.1.1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 第17页 |
2.1.2 互联网金融的基本特征 | 第17-18页 |
2.2 风险的定义 | 第18页 |
2.3 风险管理理论 | 第18-20页 |
2.3.1 资产管理理论 | 第18页 |
2.3.2 负债管理理论 | 第18页 |
2.3.3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第18-20页 |
第3章 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进程 | 第20-25页 |
3.1 互联网金融模式 | 第20-21页 |
3.2 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业态 | 第21-25页 |
3.2.1 线上融资模式 | 第21-22页 |
3.2.2 电商平台模式 | 第22页 |
3.2.3 移动金融模式 | 第22-23页 |
3.2.4 社交平台模式 | 第23-25页 |
第4章 A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 第25-32页 |
4.1 A银行简介 | 第25-26页 |
4.2 A银行风险管理现状 | 第26-27页 |
4.3 A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 第27-31页 |
4.3.1 A银行电子银行发展现状 | 第27-29页 |
4.3.2 A银行“易商”发展现状 | 第29-30页 |
4.3.3 A银行“直播间”发展现状 | 第30页 |
4.3.4 A银行“E融汇”发展现状 | 第30-31页 |
4.4 小结 | 第31-32页 |
第5章 A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管理分析 | 第32-39页 |
5.1 A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的风险点分析 | 第32-35页 |
5.1.1 A银行电子银行风险点分析 | 第32-33页 |
5.1.2 A银行“易商”风险点分析 | 第33-34页 |
5.1.3 A银行“直播间”风险点分析 | 第34页 |
5.1.4 A银行“E融汇”风险点分析 | 第34-35页 |
5.2 A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分析 | 第35-38页 |
5.2.1 A银行电子银行风险分析 | 第35-36页 |
5.2.2 A银行“易商”风险分析 | 第36-37页 |
5.2.3 A银行“直播间”风险分析 | 第37页 |
5.2.4 A银行“E融汇”风险分析 | 第37-38页 |
5.3 小结 | 第38-39页 |
第6章 A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管理的建议 | 第39-44页 |
6.1 从A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角度提出的风险防范措施 | 第39-40页 |
6.1.1 A银行电子银行风险防范措施 | 第39页 |
6.1.2 A银行“易商”风险防范措施 | 第39-40页 |
6.1.3 A银行“直播间”风险防范措施 | 第40页 |
6.1.4 A银行“E融汇”风险防范措施 | 第40页 |
6.2 从A银行宏观管理角度提出的建议 | 第40-44页 |
6.2.1 提升人员风险识别能力 | 第41页 |
6.2.2 提高风险度量准确性 | 第41-42页 |
6.2.3 加强风险控制活动的执行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