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苏气田克深A井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储层特征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序言 | 第8-12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0页 |
1.5 论文工作量 | 第10-12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简况 | 第12-29页 |
2.1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2-15页 |
2.2 地层特征 | 第15-17页 |
2.3 沉积相特征 | 第17-29页 |
2.3.1 沉积相标志 | 第17-25页 |
2.3.2 沉积相类型 | 第25-26页 |
2.3.3 沉积相分布 | 第26-29页 |
第3章 储层特征 | 第29-52页 |
3.1 岩石成分特征 | 第29-35页 |
3.1.1 储层岩石类型 | 第29页 |
3.1.2 碎屑组分特征 | 第29-32页 |
3.1.3 填隙物特征 | 第32-35页 |
3.1.4 重矿物特征 | 第35页 |
3.2 岩石结构特征 | 第35-36页 |
3.3 孔隙类型特征 | 第36-40页 |
3.3.1 原生粒间孔 | 第37-39页 |
3.3.2 粒间溶孔 | 第39-40页 |
3.3.3 粒内溶孔 | 第40页 |
3.3.4 微孔隙 | 第40页 |
3.4 裂缝特征 | 第40-43页 |
3.5 喉道类型 | 第43-44页 |
3.6 孔喉结构特征 | 第44-49页 |
3.7 物性特征 | 第49-50页 |
3.8 储层分类与评价 | 第50-52页 |
第4章 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 第52-73页 |
4.1 主要成岩作用类型 | 第52-60页 |
4.1.1 压实(溶)作用 | 第52-54页 |
4.1.2 胶结作用 | 第54-56页 |
4.1.3 溶蚀作用 | 第56-58页 |
4.1.4 构造破裂作用 | 第58-59页 |
4.1.5 交代作用 | 第59-60页 |
4.2 储层成岩阶段划分 | 第60-65页 |
4.2.1 成岩阶段的确定 | 第60-65页 |
4.3 成岩序列演化 | 第65-68页 |
4.4 储层发育的影响因素探讨 | 第68-73页 |
4.4.1 沉积微相的影响 | 第68页 |
4.4.2 成岩作用的影响 | 第68-70页 |
4.4.3 埋藏史的影响 | 第70-71页 |
4.4.4 烃类充注、膏盐层的影响 | 第71-73页 |
第5章 结论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