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3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1.2.1 舰船结构抗爆响应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2.2 复合材料抗冲击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1-23页 |
第2章 爆炸冲击基本理论 | 第23-33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爆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 第23-27页 |
2.2.1 凝聚炸药的爆轰过程 | 第23-24页 |
2.2.2 爆轰波的CJ理论及爆轰产物的状态方程 | 第24-26页 |
2.2.3 爆轰波的传播 | 第26页 |
2.2.4 爆轰波对结构的影响 | 第26-27页 |
2.3 水下爆炸理论 | 第27-31页 |
2.3.1 水下爆炸载荷的分类 | 第27-28页 |
2.3.2 水中冲击波的初始参数 | 第28-29页 |
2.3.3 水中冲击波的基本方程 | 第29-30页 |
2.3.4 水下爆炸压力峰值的经验公式 | 第30-31页 |
2.4 接触爆炸 | 第31-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舰船防护结构在水下爆炸作用下的破坏研究 | 第33-49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流固耦合数值计算方法 | 第33-35页 |
3.2.1 有限元软件LS-DYNA | 第33-34页 |
3.2.2 LS-DYNA的算法 | 第34-35页 |
3.3 板壳结构破损分析 | 第35-38页 |
3.3.1 花瓣开裂前后的能量分析 | 第35-37页 |
3.3.2 破口半径的确定 | 第37-38页 |
3.4 水下接触爆炸载荷作用下舰船防护结构破坏研究 | 第38-42页 |
3.4.1 试验模型介绍 | 第38-40页 |
3.4.2 有限元模型 | 第40页 |
3.4.3 材料参数选取 | 第40-41页 |
3.4.4 破坏准则 | 第41-42页 |
3.5 仿真结果分析 | 第42-47页 |
3.5.1 破口分析 | 第42-44页 |
3.5.2 塑性区分析 | 第44-45页 |
3.5.3 压力时间曲线 | 第45-4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4章 水下爆炸载荷作用下夹层板防护结构的响应分析 | 第49-65页 |
4.1 引言 | 第49-50页 |
4.2 SPS结构在爆炸作用下数值模型化技术研究 | 第50页 |
4.2.1 建模方式 | 第50页 |
4.2.2 接触定义 | 第50页 |
4.3 SPS结构面板及夹芯层材料介绍 | 第50-55页 |
4.3.1 计算模型的选择 | 第51-52页 |
4.3.2 材料参数的选择 | 第52-54页 |
4.3.3 陶瓷材料计算模型验证 | 第54-55页 |
4.4 水下接触爆炸作用下夹层板防护结构的数值模拟 | 第55-62页 |
4.4.1 有限元模型 | 第55页 |
4.4.2 夹层板防护结构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5-62页 |
4.5 夹层板与传统钢板防护结构性能比较 | 第62-6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复合材料舰船防护结构的选择与优化 | 第65-87页 |
5.1 引言 | 第65页 |
5.2 复合材料舰船防护结构设计 | 第65-70页 |
5.2.1 金属/氧化铝陶瓷复合材料的抗冲击性能 | 第65-67页 |
5.2.2 氧化铝陶瓷/金属复合材料的抗冲击性能 | 第67-68页 |
5.2.3 氧化铝陶瓷/金属复合材料与SPS防护结构抗冲击性能比较 | 第68-70页 |
5.3 氧化铝陶瓷/金属复合材料抗爆性能的影响分析 | 第70-76页 |
5.3.1 厚度配置对复合材料抗爆性能的影响 | 第70-74页 |
5.3.2 面密度对复合材料抗爆性能的影响 | 第74-76页 |
5.4 舰船防护结构中舱室距离影响仿真分析 | 第76-80页 |
5.4.1 有限元模型 | 第76-77页 |
5.4.2 不同舱室距离的数值结果及分析 | 第77-80页 |
5.5 复合材料在防护舱室中位置影响仿真分析 | 第80-85页 |
5.5.1 有限元模型 | 第81-82页 |
5.5.2 数值结果对比分析 | 第82-8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5-97页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