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

环境美学影响下的“低干预”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1 绪论第8-16页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第8-9页
        1.1.1 研究背景第8页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8-9页
    1.2 相关理论研究现状第9-12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水平第9-11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水平第11-12页
    1.3 研究主要内容和目标第12-13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2-13页
        1.3.2 研究目标第13页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3-16页
        1.4.1 主要研究方法第13-14页
        1.4.2 研究技术路线第14-16页
2 由环境美学到“低干预”景观第16-44页
    2.1 环境美学概述第16-19页
        2.1.1 环境美学的兴起第16-17页
        2.1.2 环境美学的研究内容第17-18页
        2.1.3 环境美学的应用领域第18-19页
    2.2 环境美学与传统美学的理论对比第19-24页
        2.2.1 自然与人的关系第19-20页
        2.2.2 从欣赏艺术到欣赏环境第20-21页
        2.2.3 无利害美学原则与参与美学原则第21-23页
        2.2.4 鉴赏环境对象的不同模式第23-24页
    2.3 环境美学与传统美学的景观实践对比第24-32页
        2.3.1 生态观第24-26页
        2.3.2 美学表现第26-30页
        2.3.3 功能内容第30-32页
    2.4 环境美学的景观实践——低干预景观第32-44页
        2.4.1 低干预景观的理论研究第33-36页
        2.4.2 低干预景观的实践研究第36-44页
3 环境美学下低干预景观设计原则第44-56页
    3.1 人工干涉降到最低第44-47页
        3.1.1 减少物质方面的人工干涉第44-46页
        3.1.2 减少精神方面的外来介入第46-47页
    3.2 尊重自然生态规律第47-49页
        3.2.1 生态稳定性第47-48页
        3.2.2 生物多样性第48-49页
    3.3 引导环境自我修复第49-52页
        3.3.1 环境的自愈能力第49-51页
        3.3.2 人工的生态修复第51-52页
    3.4 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第52-54页
        3.4.1 人与环境成为统一整体第52-53页
        3.4.2 环境为人带来情感共鸣第53-54页
    3.5 发挥环境社会属性第54-56页
        3.5.1 环境为人的生活空间第54-55页
        3.5.2 环境为人的精神栖息地第55-56页
4 环境美学下低干预景观设计策略第56-72页
    4.1 低介入设计策略第56-59页
        4.1.1 介入最少人工设施第56-58页
        4.1.2 尊重原生植物形态第58-59页
    4.2 低影响设计策略第59-63页
        4.2.1 运用低影响开发技术第59-61页
        4.2.2 设计引入自然影响第61-63页
    4.3 恢复性设计策略第63-67页
        4.3.1 发挥生物净化功能第63-65页
        4.3.2 建设可持续性环境第65-67页
    4.4 互动性设计策略第67-69页
        4.4.1 参与美学深入自然第67-68页
        4.4.2 科学认知主义了解自然第68-69页
    4.5 社会性设计策略第69-72页
        4.5.1 “宜居”和“乐居”第69-70页
        4.5.2 体现场所精神文化第70-72页
5 环境美学下低干预景观设计方法第72-104页
    5.1 形式空间第72-78页
        5.1.1 摈弃图案显露自然第72-74页
        5.1.2 保留原有空间结构第74-76页
        5.1.3 架空人造景观设施第76-78页
    5.2 植物配置第78-82页
        5.2.1 选择乡土植物第79-80页
        5.2.2 净化污染的植物第80-81页
        5.2.3 选择经济作物第81-82页
    5.3 材料运用第82-94页
        5.3.1 再利用场地旧材料第82-88页
        5.3.2 选取地方材料第88-90页
        5.3.3 运用可回收材料第90-93页
        5.3.4 可拆解模块化的材料设计第93-94页
    5.4 互动设计第94-100页
        5.4.1 听觉第95-97页
        5.4.2 嗅觉第97页
        5.4.3 触觉第97-99页
        5.4.4 运动觉第99-100页
    5.5 文化设计第100-104页
        5.5.1 文化符号的运用第100-101页
        5.5.2 记忆承载物的更新第101-102页
        5.5.3 科学认知教育的推广第102-104页
结论第104-105页
    结论第104页
    未来展望第104-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07页
附录A 图表索引第107-11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113-114页
致谢第114-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体质人体生理热反应及其变化规律研究
下一篇:地下商业街“微场域”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