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硏究发展与现状 | 第10-12页 |
1.2.1 电磁感应矫正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板材变形预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12-15页 |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2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3-15页 |
2 感应加热和支持向量机模型基本原理 | 第15-27页 |
2.1 感应加热矫正原理 | 第15-19页 |
2.1.1 电磁感应定律 | 第15-16页 |
2.1.2 电磁感应加热的电流分布与加热特征 | 第16-18页 |
2.1.3 电磁感应加热的电流分布与加热特征 | 第18-19页 |
2.2 支持向量机建模原理 | 第19-26页 |
2.2.1 线性分类器 | 第19-22页 |
2.2.2 非线性分类问题 | 第22-25页 |
2.2.3 支持向量回归 | 第25-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焊接残余应力分布规律 | 第27-45页 |
3.1 高强钢焊接实验 | 第27-32页 |
3.1.1 实验目的 | 第27页 |
3.1.2 测量设备 | 第27-29页 |
3.1.3 焊接实验方案 | 第29-32页 |
3.2 焊接数值模拟 | 第32-38页 |
3.2.1 热弹塑性分析有限元理论 | 第32-33页 |
3.2.2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33-34页 |
3.2.3 双椭球模型 | 第34-35页 |
3.2.4 数值计算结果 | 第35-38页 |
3.3 焊接残余应力分析 | 第38-40页 |
3.3.1 数值模拟与实验相验证 | 第38-39页 |
3.3.2 板材尺寸对薄板残余应力分布规律影响分析 | 第39-40页 |
3.4 残余应力分布表达与预测目标的确定 | 第40-41页 |
3.5 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41-44页 |
3.5.1 模型的实现 | 第41-43页 |
3.5.2 预测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4 感应加热矫正规律分析 | 第45-61页 |
4.1 加热位置和温度 | 第45-47页 |
4.1.1 矫正温度选择 | 第45-46页 |
4.1.2 矫正加热位置 | 第46-47页 |
4.2 感应热矫平数值分析方法 | 第47-50页 |
4.2.1 感应热矫平数值分析流程 | 第47-48页 |
4.2.2 感应热矫平有限元模型 | 第48-50页 |
4.3 不考虑焊接残余应力的矫平数值规律分析 | 第50-53页 |
4.4 考虑焊接残余应力的矫平数值规律分析 | 第53-60页 |
4.4.1 矫正数值分析 | 第53-55页 |
4.4.2 矫正温度 | 第55-56页 |
4.4.3 矫正频率 | 第56-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5 不同板厚矫正研究和支持向量机矫正预测 | 第61-74页 |
5.1 不同板厚感应加热矫正效果 | 第61-67页 |
5.1.1 4mm薄板矫正 | 第61-63页 |
5.1.2 5mm薄板矫正 | 第63-65页 |
5.1.3 6mm薄板矫正 | 第65-67页 |
5.2 薄板感应加热矫正规律总结 | 第67-70页 |
5.2.1 频率与矫正效果之间关系 | 第67-68页 |
5.2.2 电流大小与矫正效果之间关系 | 第68-69页 |
5.2.3 感应器速度与矫正效果之间关系 | 第69页 |
5.2.4 感应加热矫正规律总结 | 第69-70页 |
5.3 建立SVM预测数学模型 | 第70-73页 |
5.3.1 样本数据集的构成 | 第70-71页 |
5.3.2 样本数据的处理 | 第71页 |
5.3.3 核函数的选择 | 第71页 |
5.3.4 参数寻优 | 第71-72页 |
5.3.5 预测结果 | 第72-7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结论 | 第74页 |
6.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74-75页 |
6.3 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