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导论 | 第11-28页 |
一、作为政治稳定机制的政治教化 | 第11-14页 |
二、学术史回顾 | 第14-19页 |
三、研究的方法 | 第19-22页 |
四、研究意义与价值 | 第22-23页 |
五、论文的写作逻辑 | 第23-24页 |
六、文献使用情况 | 第24-28页 |
第一章 中国古代政治教化述略 | 第28-56页 |
第一节 元以前政治教化 | 第28-41页 |
一、先秦时期 | 第28-34页 |
二、秦汉时期 | 第34-38页 |
三、唐宋时期 | 第38-41页 |
第二节 元以后政治教化 | 第41-56页 |
一、政治教化的破坏 | 第42-47页 |
二、政治教化的恢复 | 第47-53页 |
三、政治教化的下沉 | 第53-56页 |
第二章 清代政治教化机制运行的特点 | 第56-73页 |
第一节 政治教化依赖于汉族政治精英 | 第56-61页 |
一、满族统治集团无法完全胜任政治教化 | 第56-57页 |
二、政治教化工作多铨选汉族官员承担 | 第57-59页 |
三、满族统治者对汉族政治精英不信任 | 第59-61页 |
第二节 政治教化与吏治相结合 | 第61-67页 |
一、官员是政治教化运行的主体力量 | 第61-63页 |
二、清代着力打造循吏文化 | 第63-65页 |
三、政治教化同吏治结合的成果和局限 | 第65-67页 |
第三节 在“以刑弼教”方面先宽后严 | 第67-73页 |
一、清初的摸索 | 第67-68页 |
二、康雍的不断改良 | 第68-70页 |
三、乾隆时期的最终成型 | 第70-71页 |
四、纵贯一朝的频繁恩赦 | 第71-73页 |
第三章 清代政治教化向底层的传播渗透 | 第73-101页 |
第一节 方法一:通过官方宣教 | 第73-78页 |
一、设置宣教机关 | 第74-75页 |
二、张贴榜谕告示 | 第75-78页 |
第二节 方法二:通过判牍类法律公文 | 第78-88页 |
一、清代判牍巨大的内容涵盖量 | 第79-82页 |
二、判牍对于“以刑弼教”的体现 | 第82-86页 |
三、判牍在政治教化传播方面的特点和优势 | 第86-88页 |
第三节 方法三:通过地方舆志 | 第88-96页 |
一、地方修志的官方主导性 | 第88-92页 |
二、地中舆志中的政治教化内容 | 第92-96页 |
第四节 清代政府对底层政治教化情况的掌握 | 第96-101页 |
一、考察的方式和内容 | 第96-98页 |
二、对政治谣言的关注 | 第98-101页 |
第四章 清代地方祭祀作为特殊教化手段的控制功能 | 第101-132页 |
第一节 地方祭祀在政治教化上的功能体现 | 第102-122页 |
一、通过恢复祭祀来恢复政治稳定:以《请复祀典详》为例 | 第102-106页 |
二、官员型神祭祀作为行政补充:以城隍神为例 | 第106-110页 |
三、功能型神祭祀体现政治亲民性:以祈雨为例 | 第110-117页 |
四、人物祭祀体现教化的制度规范性:以《六亭文选》为例 | 第117-122页 |
第二节 地方祭祀在政治教化上的制度模糊性 | 第122-132页 |
一、地方官员主观意识对祭祀活动的影响 | 第122-124页 |
二、对民间祭祀的排斥和利用 | 第124-132页 |
第五章 清代政治教化对底层社会控制的有效分析 | 第132-151页 |
第一节 民众的感恩和顺化 | 第132-139页 |
一、对统治者的忠诚表现 | 第133-135页 |
二、对官员的拥护爱戴 | 第135-137页 |
三、对教化内容的高度认同 | 第137-139页 |
第二节 民众主动进行的自我教化 | 第139-151页 |
一、以宗谱族法为基础的教化规则 | 第140-144页 |
二、以劝善互助为目的的教化组织 | 第144-147页 |
三、以传播教化内容为主的民间文化 | 第147-151页 |
第六章 清代政治教化对底层社会控制的失效分析 | 第151-176页 |
第一节 政治教化对底层失控的表现 | 第151-166页 |
一、底层社会教化失序 | 第152-164页 |
二、社会政治动荡产生 | 第164-166页 |
第二节 政治教化对底层失控的原因分析 | 第166-176页 |
一、经济原因 | 第166-170页 |
二、政治原因 | 第170-174页 |
三、文化原因 | 第174-176页 |
第七章 清代政权对底层控制失效的应对 | 第176-193页 |
第一节 常规应对方式 | 第176-184页 |
一、重新施化 | 第177-179页 |
二、法律强制 | 第179-182页 |
三、武力镇压 | 第182-184页 |
第二节 辅助应对方式 | 第184-193页 |
一、利用报应文化使用法外暴力 | 第184-187页 |
二、身份剥夺和人格侮辱 | 第187-189页 |
三、重整吏治和恢复统治机能 | 第189-193页 |
结论 | 第193-196页 |
致谢 | 第196-197页 |
参考文献 | 第197-1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