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共产党论文--党的领导论文--群众路线论文

列宁群众观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导论第14-28页
    一、研究意义第14-15页
        (一) 理论创新催生列宁群众观研究第14-15页
        (二) 实践发展呼吁列宁群众观研究第15页
    二、研究现状第15-25页
        (一)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第15-23页
        (二)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第23-25页
    三、研究方法第25-26页
        (一) 规范研究法第25页
        (二) 文献研究法第25-26页
        (三) 历史研究法第26页
        (四) 比较研究法第26页
    四、创新之处第26-28页
        (一) 研究问题的创新:系统与部分的叠加第26页
        (二) 研究视角的创新:宏观与微观的结合第26-27页
        (三) 研究方法的创新:辩证与历史的统一第27-28页
第一章 列宁群众观的创立条件第28-45页
    一、列宁群众观产生的理论来源第28-37页
        (一) 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群众观继承与发展第28-31页
        (二) 列宁对俄国民粹主义思想的扬弃第31-34页
        (三) 列宁对“合法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第34-37页
    二、列宁群众观产生的时代背景第37-40页
        (一) 世界进入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第37-39页
        (二)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巨大挫折第39-40页
    三、列宁群众观产生的国情依据第40-45页
        (一) 农奴制残余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第41-42页
        (二) 落后俄国成为各种矛盾的焦点第42-43页
        (三)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第43-45页
第二章 列宁群众观的发展过程第45-56页
    一、列宁群众观的历史分期第45-52页
        (一) 列宁群众观的萌芽期第45-47页
        (二) 列宁群众观的发展期第47-49页
        (三) 列宁群众观的成熟期第49-51页
        (四) 列宁群众观的完善期第51-52页
    二、列宁群众观的形成逻辑第52-56页
        (一) 列宁群众观是在理论斗争和革命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第52-53页
        (二) 列宁群众观是在无产阶级政党建设中发展和完善的第53-55页
        (三) 列宁群众观是在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之中不断发展完善的第55-56页
第三章 列宁群众观的主要内容第56-66页
    一、列宁对群众的历史定位第56-59页
        (一) 正确认识群众的历史定位第56-57页
        (二) 高度重视群众的首创精神第57-59页
    二、列宁对群众的角色把握第59-62页
        (一) 充分相信群众的创造力量第59-60页
        (二) 始终依靠群众的伟大力量第60-62页
    三、列宁对群众的态度认知第62-66页
        (一) 加强党和群众的密切联系第62-64页
        (二) 始终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第64-66页
第四章 列宁群众观的基本特征第66-76页
    一、创新性第66-71页
    二、实践性第71-72页
    三、革命性第72-73页
    四、人民性第73-76页
第五章 列宁群众观的历史贡献第76-90页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理论第76-79页
        (一) 丰富和发展了群众的内涵第76-77页
        (二) 明确了群众的地位和作用第77页
        (三) 丰富和发展了党群关系理论第77-79页
    二、催生和奠定了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标准第79-83页
        (一) 明确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地位和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性质第79-80页
        (二) 催生了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民主集中制第80-82页
        (三) 强调了加强政党建设的必要性第82-83页
    三、改变并重塑了资本主义一统世界的格局第83-87页
        (一) 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世界的格局,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第83-84页
        (二) 开创了以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的现代化建设路径第84-85页
        (三) 促进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传播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第85-87页
    四、引领和推动了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发展第87-90页
        (一) 鼓舞了欧洲国家无产阶级的革命热情第87-88页
        (二) 推动了东方国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发展第88-89页
        (三) 列宁群众观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第89-90页
第六章 列宁群众观的现实挑战第90-99页
    一、内外环境的大变革第90-93页
        (一) 市场经济及其影响第90-91页
        (二) 网络信息化及其影响第91-92页
        (三) 苏东剧变及其影响第92-93页
    二、学术研究的新变化第93-96页
        (一) 列宁的逝世及其对群众思想研究的终止第94页
        (二) 西方“列宁学”的激烈进攻第94-95页
        (三) “东方列宁学”的逐渐降温第95-96页
    三、群众自身的新特点第96-99页
        (一) 群众主体多元化第96-97页
        (二) 群众利益多样化第97-98页
        (三) 群众需求差异化第98页
        (四) 群众矛盾复杂化第98-99页
第七章 列宁群众观对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引领第99-126页
    一、站起来:毛泽东时代与列宁群众观第99-104页
        (一) 毛泽东群众观的主要内容第99-101页
        (二) 毛泽东群众观对列宁群众观的继承第101-103页
        (三) 毛泽东群众观对列宁群众观的发展第103-104页
    二、富起来:邓小平时代与列宁群众观第104-115页
        (一) 邓小平理论与列宁群众观第104-107页
        (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列宁群众观第107-109页
        (三) 科学发展观与列宁群众观第109-115页
    三、强起来:习近平新时代与列宁群众观第115-126页
        (一) 习近平群众观的主要内容第115-122页
        (二) 习近平群众观对列宁群众观的继承与发展第122-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33页
在读期间科研情况第133-134页
致谢第134-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光纤声波传感的光声光谱微量气体分析仪
下一篇:清代政治教化与底层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