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6页 |
1 绪论 | 第16-32页 |
·研究缘起 | 第16-19页 |
·关键词辨析 | 第19-22页 |
·“生态”与“生态环境” | 第19页 |
·“陕甘宁生态环境脆弱地区” | 第19-20页 |
·“乡土建筑”、“聚落”与“人类聚居环境” | 第20-22页 |
·学术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陕甘宁“生态脆弱地区”相关研究现状 | 第22页 |
·陕甘宁“乡土建筑”研究历程与现状 | 第22-23页 |
·既往学术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23-25页 |
·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宏观意义——生态安全与示范 | 第25页 |
·微观意义——科学创新与实践 | 第25-26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6-27页 |
·研究目标 | 第26页 |
·研究重点内容 | 第26-27页 |
·研究方法 | 第27页 |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第27-30页 |
·论文内容 | 第27-29页 |
·研究创新之处 | 第29-30页 |
·论文组织结构图 | 第30页 |
·小结 | 第30-32页 |
2 陕甘宁生态脆弱地区生态环境概述 | 第32-48页 |
·陕甘宁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基本类型 | 第32-34页 |
·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区概况 | 第32-33页 |
·北方干旱绿洲边缘带地区概况 | 第33-34页 |
·生态脆弱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 | 第34-38页 |
·北方半干旱农牧交错带地区自然特征 | 第34-36页 |
·北方干旱绿洲边缘带地区自然特征 | 第36-38页 |
·生态脆弱地区的社会经济环境 | 第38-43页 |
·农业生产类型 | 第39-40页 |
·区域贫困问题 | 第40-42页 |
·人口与民族 | 第42-43页 |
·综合条件限定下的人类聚居环境特征分析 | 第43-46页 |
·人类生存空间的局限性 | 第43-44页 |
·耕地资源影响下的聚落分布规律 | 第44页 |
·木材资源影响下的乡土建筑选材 | 第44-45页 |
·经济条件对乡村居住环境的影响 | 第45页 |
·地理空间对乡土建筑文化的影响 | 第45-46页 |
·小结 | 第46-48页 |
3 历史进程中的生态脆弱地区乡土建筑、聚落研究 | 第48-74页 |
·乡土建筑、聚落历史的研究目标与方法 | 第48-49页 |
·研究目标 | 第48页 |
·研究方法 | 第48-49页 |
·研究局限性 | 第49页 |
·陕西榆林地区乡土建筑、聚落形态演变历程 | 第49-56页 |
·石器时代 | 第49-51页 |
·先秦两汉时期 | 第51-53页 |
·五代至宋时期 | 第53-54页 |
·元明清时期 | 第54-56页 |
·宁夏西海固地区乡土建筑、聚落形态演变历程 | 第56-61页 |
·石器时代 | 第56-57页 |
·先秦两汉时期 | 第57-58页 |
·南北朝至宋时期 | 第58-60页 |
·元明清时期 | 第60-61页 |
·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乡土建筑、聚落形态演变历程 | 第61-66页 |
·石器时代 | 第61页 |
·先秦时期 | 第61-62页 |
·两汉时期 | 第62-64页 |
·唐至明代 | 第64页 |
·明清时期 | 第64-66页 |
·乡土建筑、聚落的形态变迁规律、影响因素分析 | 第66-72页 |
·植被资源变迁影响下的乡土建筑演化规律 | 第66-68页 |
·生产方式变迁影响下的农村聚落演变规律 | 第68-70页 |
·政治军事因素影响下的乡土建筑、乡村聚落 | 第70-72页 |
·小结 | 第72-74页 |
4 生态脆弱地区农村聚落形态研究 | 第74-96页 |
·农业生产景观与农村聚落 | 第74-82页 |
·农业生产景观与聚落分布 | 第74-77页 |
·“逐地而居”——旱作农业生产景观主导下的聚落分布特征 | 第77-79页 |
·“逐水而居”——灌溉农业生产景观主导下的聚落分布特征 | 第79-82页 |
·农村聚落空间形态特征 | 第82-91页 |
·外观空间形态特征 | 第82-87页 |
·内部空间格局特征 | 第87-91页 |
·农村聚落形态的影响要素分析 | 第91-94页 |
·水源 | 第91页 |
·耕地 | 第91-92页 |
·土质 | 第92-93页 |
·风水 | 第93-94页 |
·小结 | 第94-96页 |
5 生态脆弱地区乡土建筑形态研究 | 第96-121页 |
·陕甘宁生态脆弱地区的“建设”资源格局 | 第96-98页 |
·木材资源稀缺 | 第96-97页 |
·建设资金匮乏 | 第97-98页 |
·资源约束下的乡土建筑应对策略 | 第98-100页 |
·策略一:建筑材料资源化 | 第98-99页 |
·策略二:材料、结构组合多样化 | 第99页 |
·策略三:建设成本经济化 | 第99-100页 |
·生土建筑营造体系特征研究 | 第100-109页 |
·原生土建筑 | 第100-102页 |
·全生土建筑 | 第102-105页 |
·半生土建筑 | 第105-109页 |
·生土建筑中的特色建造技术研究 | 第109-114页 |
·生土建筑选址 | 第109页 |
·土坯制作工艺 | 第109-111页 |
·土坯砌筑工艺 | 第111-112页 |
·夯土制作工艺 | 第112-113页 |
·墙体防水、防潮处理 | 第113-114页 |
·生土建筑中的装饰美学特征 | 第114-119页 |
·粗犷、朴实的建筑美学风格 | 第114-115页 |
·浓墨重彩的特色院落入口 | 第115-116页 |
·朴素、多样的门窗装饰处理 | 第116-117页 |
·灵活、适宜的土石墙壁装饰 | 第117-118页 |
·窑洞建筑立面特色装饰 | 第118-119页 |
·小结 | 第119-121页 |
6 自然气候视野下的乡土建筑研究 | 第121-143页 |
·生态脆弱地区建筑气候综述 | 第121-125页 |
·建筑气候特征 | 第122-124页 |
·建筑气候解读 | 第124-125页 |
·气温 | 第125-131页 |
·建筑围护结构 | 第126-129页 |
·室内取暖系统 | 第129-131页 |
·降水 | 第131-138页 |
·建筑屋顶雨水排放 | 第132-135页 |
·建筑墙身防水、防潮处理 | 第135-137页 |
·建筑庭院雨水收集 | 第137-138页 |
·采光 | 第138-141页 |
·院落布局 | 第138-139页 |
·建筑进深 | 第139页 |
·门窗 | 第139-140页 |
·庭院绿化 | 第140-141页 |
·风 | 第141-142页 |
·小结 | 第142-143页 |
7 地域文化视野下的乡土建筑研究 | 第143-161页 |
·生态脆弱地区乡土建筑的“地域文化”研究 | 第143-145页 |
·传统乡土建筑文化研究的局限性 | 第143-144页 |
·乡土建筑文化区位研究的必要性 | 第144-145页 |
·陕甘宁生态脆弱地区的文化区位研究 | 第145-147页 |
·文化区域的基本界定 | 第145页 |
·陕甘宁生态脆弱地区的文化区位研究 | 第145-147页 |
·地域文化影响下的陕甘宁生态脆弱地区乡土建筑特质 | 第147-151页 |
·游牧文化影响下的建筑风格 | 第147-149页 |
·非主流的“俗”文化世界 | 第149-151页 |
·地域文化视野下的生态脆弱地区乡土建筑现象解析 | 第151-159页 |
·刚劲民风影响下的河西村落形态 | 第151-152页 |
·文化融汇影响下的乡土建筑 | 第152-154页 |
·少数民族乡土建筑特征 | 第154-156页 |
·院落空间布局 | 第156-157页 |
·传统火炕文化 | 第157-158页 |
·建筑门窗装饰与比例 | 第158-159页 |
·小结 | 第159-161页 |
8 生态脆弱地区乡村人居环境营建规律研究 | 第161-181页 |
·乡村人居环境“营建规律”的总体解读 | 第161-162页 |
·乡村聚落的生态演替规律 | 第162-169页 |
·聚落演替的基本概念 | 第162-163页 |
·北方半干旱农牧交错带聚落的生存发展规律 | 第163-166页 |
·北方干旱绿洲边缘带聚落的生存发展规律 | 第166-169页 |
·乡土建筑的营建技术特征 | 第169-172页 |
·技术特征一——姿态各异的建筑形态 | 第169-171页 |
·技术特征二——灵活多变的建材组合方式 | 第171页 |
·技术特征三——优异的气候适应力与节能优势 | 第171-172页 |
·乡土建筑营建技术存在的潜在问题 | 第172页 |
·乡土建筑的审美价值观规律 | 第172-175页 |
·生态脆弱地区的乡土文化与社会价值观 | 第173-174页 |
·乡土建筑审美价值体系的脆弱性 | 第174-175页 |
·乡土建筑审美价值体系存在的潜在问题 | 第175页 |
·乡村人居环境营建规律的综合分析 | 第175-179页 |
·营建规律的基本特征 | 第175-176页 |
·营建规律的层级结构 | 第176-179页 |
·小结 | 第179-181页 |
9 生态脆弱地区乡村人居环境案例研究 | 第181-203页 |
·北方半干旱农牧交错带案例——榆林市米脂县印斗镇惠家沟村 | 第181-190页 |
·基本概况 | 第181页 |
·聚落形态特征 | 第181-183页 |
·乡土建筑特征 | 第183-188页 |
·惠家沟人居环境发展中的潜在问题 | 第188-190页 |
·北方干旱绿洲边缘带案例——武威市凉州区武南镇元湖村 | 第190-197页 |
·基本概况 | 第190页 |
·聚落形态特征 | 第190-193页 |
·乡土建筑特征 | 第193-196页 |
·元湖村人居环境发展中的潜在问题 | 第196-197页 |
·生态脆弱地区人居环境发展的潜在问题浅析 | 第197-202页 |
·脱离生产、生活特征的农村规划建设思路 | 第197-199页 |
·生土传统建造技术的衰落与新型技术发展的停步不前 | 第199-200页 |
·生态脆弱地区乡土建筑建设理解的片面与思想滞后 | 第200-201页 |
·经济转变、社会价值观变迁对当代乡土聚落的深刻作用 | 第201-202页 |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管理、服务制度有待完善和创新 | 第202页 |
·小结 | 第202-203页 |
10 生态脆弱地区乡村人居环境未来建设模式研究 | 第203-225页 |
·生态脆弱地区乡村人居环境发展趋势与“适宜性”建设模式研究 | 第203-207页 |
·生态脆弱地区乡村人居环境发展的总体趋势 | 第203-204页 |
·生态脆弱地区乡村人居环境“适宜性”建设模式 | 第204-206页 |
·生态脆弱地区乡村“适宜性”建设的特色原则 | 第206-207页 |
·农业生产范式更新引导下的乡村聚落规划模式探索 | 第207-212页 |
·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趋势 | 第207-209页 |
·基于现代农业生产范式的生态脆弱区聚落规划模式 | 第209-212页 |
·乡土建筑中“适用技术”的传承与有机更新 | 第212-217页 |
·乡土建筑中的适用技术 | 第212-213页 |
·适用性技术的发展目标与趋势 | 第213-215页 |
·生态脆弱地区适用性技术探索案例 | 第215-217页 |
·乡土建筑、乡村聚落建设管理、服务制度探索 | 第217-221页 |
·生态转移政策的制定与移民新村的建设指导 | 第217-219页 |
·绿色农村社区建设新技术普及与推广 | 第219-220页 |
·社区管理体系的建立扶植与建设管理 | 第220-221页 |
·当代乡村聚落人居环境价值观的重塑 | 第221-224页 |
·居住需求与价值观 | 第221-222页 |
·生态脆弱地区人居环境价值观的嬗变 | 第222-223页 |
·生态脆弱地区人居环境生态价值观的重塑 | 第223-224页 |
·小结 | 第224-225页 |
11 结论与展望 | 第225-233页 |
·研究结论 | 第225-232页 |
·结论一 | 第225页 |
·结论二 | 第225-226页 |
·结论三 | 第226-227页 |
·结论四 | 第227-228页 |
·结论五 | 第228-229页 |
·结论六 | 第229-230页 |
·结论七 | 第230-231页 |
·结论八 | 第231-232页 |
·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工作 | 第232-233页 |
·建议一 | 第232页 |
·建议二 | 第232-233页 |
后记 | 第233-234页 |
致谢 | 第234-235页 |
参考文献 | 第235-242页 |
图表目录 | 第242-254页 |
博士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第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