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广州地区住区室外阴影空间的建筑构影机理与布局方法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8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4页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第14-19页
        1.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4-17页
        1.2.2 研究范围第17-18页
        1.2.3 研究对象第18-19页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9-24页
        1.3.1 国外研究进展第19-21页
        1.3.2 国内研究进展第21-23页
        1.3.3 国内研究评述第23-24页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4-25页
        1.4.1 研究目的第24页
        1.4.2 研究意义第24-25页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5-28页
        1.5.1 研究内容第25页
        1.5.2 研究方法第25-27页
        1.5.3 技术路线第27-28页
第2章 广州地区的自然气候特征与地域生态设计研究第28-46页
    2.1 广州地区的自然地理与气候特征第28-33页
        2.1.1 自然地理与气候特征第28-30页
        2.1.2 室外阴影的需求与构影特征第30-33页
    2.2 广州地区所属建筑气候分区与地域被动式设计策略第33-36页
        2.2.1 广州地区所属建筑气候分区第33-34页
        2.2.2 地域被动式设计策略第34-36页
    2.3 广州地区气候适应性下的生态设计实践研究第36-44页
        2.3.1 传统岭南建筑的防热与遮阳技术第37-40页
        2.3.2 当代遮阳形式的演化类型与利用第40-43页
        2.3.3 气候适应性的生态设计构建思路第43-44页
    2.4 本章小结第44-46页
第3章 广州地区住区室外空间的客体与使用主体特点调研第46-54页
    3.1 研究客体的采样范围第46-47页
    3.2 对研究客体的分类统计第47-50页
        3.2.1 调研内容第47-48页
        3.2.2 分类统计第48-50页
    3.3 对使用主体的活动需求调研第50-53页
    3.4 对研究模型分析方法的确定第53页
    3.5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4章 广州地区室外阴影空间的建筑构影要素及构影机理第54-110页
    4.1 住区建筑室外阴影空间的构影影响要素第54-62页
        4.1.1 太阳辐射及日照参数第54-55页
        4.1.2 建筑平面形态第55-56页
        4.1.3 建筑平面组合第56-58页
        4.1.4 建筑平面朝向第58页
        4.1.5 建筑体形系数第58-60页
        4.1.6 建筑立面设计第60-61页
        4.1.7 场地竖向条件第61-62页
    4.2 住宅建筑单体平面形态与空间构影机理的模拟分析第62-88页
        4.2.1 建立研究模型及模拟参数设定第62-64页
        4.2.2 不同住宅建筑单体平面形态的构影模拟分析第64-82页
        4.2.3 住宅建筑单体平面形态构影模拟结果对比第82-88页
    4.3 住宅建筑平面组合形式与空间构影机理的模拟分析第88-103页
        4.3.1 建立研究模型及模拟参数设定第88-90页
        4.3.2 不同住宅建筑平面组合形式的构影模拟分析第90-99页
        4.3.3 住宅建筑平面组合形式构影模拟结果对比第99-103页
    4.4 住宅建筑平面朝向与空间构影机理的模拟分析第103-109页
        4.4.1 .建立研究模型及模拟参数设定第103页
        4.4.2 不同住宅建筑平面朝向的构影模拟分析第103-107页
        4.4.3 住宅建筑平面朝向构影模拟结果对比第107-109页
    4.5 本章小结第109-110页
第5章 广州住区室外阴影空间构建的建筑布局设计策略第110-132页
    5.1 住区室外阴影空间构建的目标第110-113页
        5.1.1 构建与地域气候和规范相适宜的阴影空间第110-111页
        5.1.2 构建与居民时空需求相关联的阴影空间第111-112页
        5.1.3 构建积极舒适且功能复合型的阴影空间第112-113页
    5.2 住区室外阴影空间构建的途径第113-116页
        5.2.1 利用建筑物本身的构影空间来营造第113-114页
        5.2.2 利用建筑架空层、屋顶和墙身围护结构来营造第114-115页
        5.2.3 利用绿植和遮阳构件设施来营造第115-116页
    5.3 住区室外阴影空间构建的建筑布局设计方法第116-131页
        5.3.1 根据构影机理引导住区的建筑选型与总平布局第117-123页
        5.3.2 根据构影机理引导住区的道路规划布局第123-125页
        5.3.3 根据构影机理引导住区的室外场地布局第125-127页
        5.3.4 根据构影机理引导住区的建筑细部设计第127-129页
        5.3.5 根据构影机理引导住区的植物配种设计第129-131页
    5.4 本章小结第131-132页
第6章 结语第132-136页
参考文献第136-141页
附录第141-150页
    附录1 论文图录第141-143页
    附录2 论文表录第143-145页
    附录3 调研图表第145-15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第150-151页
致谢第151-152页

论文共1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文化生态视角下传统岭南水乡村落色彩特征与演变研究
下一篇:钢纤维陶粒混凝土力学性能及抗硫酸盐侵蚀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