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前言 | 第8-14页 |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1.1.1 选题来源 | 第8页 |
1.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8-11页 |
1.3 研究内容与主要技术方法 | 第11-1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3-14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4-19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4-15页 |
2.2 大王北地区构造-沉积背景 | 第15-16页 |
2.3 古近系地层特征 | 第16-19页 |
2.3.1 沙四段 | 第17页 |
2.3.2 沙三段 | 第17页 |
2.3.3 沙二段 | 第17-18页 |
2.3.4 沙一段 | 第18页 |
2.3.5 东营组 | 第18-19页 |
第3章 精细地震构造解释与构造圈闭识别 | 第19-26页 |
3.1 层位追踪与精细地震构造解释 | 第19-24页 |
3.1.1 合成记录的制作 | 第19页 |
3.1.2 层位追踪与断层解释 | 第19-22页 |
3.1.3 沿层分频相干属性技术 | 第22-24页 |
3.2 构造圈闭特征与识别 | 第24-26页 |
第4章 储层条件研究及岩性圈闭预测 | 第26-45页 |
4.1 沉积环境分析 | 第26-29页 |
4.1.1 测井相分析 | 第26-28页 |
4.1.2 沉积相平面展布 | 第28-29页 |
4.2 古地貌恢复 | 第29-33页 |
4.2.1 压实恢复原理 | 第30页 |
4.2.2 压实系数求取与结果 | 第30-31页 |
4.2.3 砂泥岩百分比体计算 | 第31-32页 |
4.2.4 古地貌对滩坝砂体的控制作用 | 第32-33页 |
4.3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 第33-35页 |
4.3.1 地震时频分析技术 | 第33-34页 |
4.3.2 层序界面的划分与层序地层对比 | 第34-35页 |
4.4 有利微相展布与岩性圈闭预测 | 第35-39页 |
4.4.1 地震谱分解技术 | 第35-36页 |
4.4.2 地震相分析 | 第36-37页 |
4.4.3 有利微相展布 | 第37-38页 |
4.4.4 岩性圈闭平面预测 | 第38-39页 |
4.5 地震岩性反演研究与储层预测 | 第39-45页 |
4.5.1 反演方法选择 | 第40-41页 |
4.5.2 岩性圈闭剖面识别 | 第41-42页 |
4.5.3 储层预测 | 第42-45页 |
第5章 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 第45-55页 |
5.1 油源条件 | 第45-47页 |
5.1.1 烃源岩特征 | 第45-46页 |
5.1.2 烃源岩分布 | 第46-47页 |
5.2 油气运移条件 | 第47-50页 |
5.2.1 断层是主要的油气运移通道 | 第47-48页 |
5.2.2 储层砂体是重要的油气运移通道 | 第48-49页 |
5.2.3 沙三段顶部不整合面是良好的油气运移通道 | 第49-50页 |
5.3 封闭条件与圈闭条件 | 第50-54页 |
5.3.1 封盖条件 | 第50-52页 |
5.3.2 圈闭条件 | 第52-54页 |
5.4 配置条件 | 第54-55页 |
5.4.1 生储盖组合 | 第54页 |
5.4.2 圈闭有效性 | 第54-55页 |
第6章 成藏主控因素与有利区块优选 | 第55-60页 |
6.1 典型油气藏解剖 | 第55-56页 |
6.2 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 第56-58页 |
6.2.1 断层控制油藏分布范围 | 第56-57页 |
6.2.2 储层发育程度控制油藏规模 | 第57-58页 |
6.3 有利区块预测与评价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