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5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6-28页 |
1.1 土壤环境中的铅 | 第16-20页 |
1.1.1 重金属铅的基本性质 | 第16-17页 |
1.1.2 土壤铅的来源及污染现状 | 第17-18页 |
1.1.3 土壤铅污染的危害 | 第18-20页 |
1.2 土壤铅污染修复技术 | 第20-22页 |
1.2.1 物理修复技术 | 第20-21页 |
1.2.2 化学修复技术 | 第21页 |
1.2.3 生物修复技术 | 第21-22页 |
1.3 含磷物质修复铅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1.3.1 用于原位修复铅污染土壤的含磷材料 | 第23-24页 |
1.3.2 影响含磷材料修复铅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的因素 | 第24页 |
1.4 稳定化效果评价方法 | 第24-25页 |
1.4.1 毒性浸出试验 | 第24-25页 |
1.4.2 形态分析 | 第25页 |
1.4.3 其他方法 | 第25页 |
1.5 小结 | 第25-28页 |
第2章 引言 | 第28-32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28-29页 |
2.2 研究目标 | 第29页 |
2.3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2.4 技术路线 | 第30-32页 |
第3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2-38页 |
3.1 供试材料 | 第32-34页 |
3.1.1 供试土样及含磷材料 | 第32页 |
3.1.2 实验所需的药品及试剂 | 第32-33页 |
3.1.3 实验仪器 | 第33-34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4-38页 |
3.2.1 人工模拟铅污染土壤的制备 | 第34页 |
3.2.2 不同种类含磷材料对土壤铅污染的稳定化效果研究 | 第34页 |
3.2.3 不同用量含磷材料对不同铅污染的稳定化效果研究 | 第34页 |
3.2.4 含磷材料稳定化处理铅污染土壤的环境风险评价 | 第34-35页 |
3.2.5 含磷材料稳定化处理铅污染土壤的机制 | 第35页 |
3.2.6 分析测定方法 | 第35-36页 |
3.2.7 数据处理 | 第36-38页 |
第4章 含磷材料对不同铅污染浓度紫色土中铅的稳定化效果研究 | 第38-46页 |
4.1 人工模拟不同浓度铅污染土壤总铅含量及形态分布 | 第38-41页 |
4.1.1 不同浓度污染土壤中总铅含量的测定结果 | 第38页 |
4.1.2 外源铅在土壤中的形态转化 | 第38-40页 |
4.1.3 外源铅各形态的绝对含量随铅污染程度的变化情况 | 第40-41页 |
4.2 几种含磷材料对不同浓度铅污染紫色土中TCLP铅浸出浓度的影响 | 第41-43页 |
4.3 含磷材料对不同浓度铅污染紫色土铅赋存形态的影响 | 第43-45页 |
4.4 TCLP铅浸出浓度与重金属形态相关性分析 | 第45-46页 |
第5章 不同稳定剂用量下几种含磷材料对紫色土中铅的稳定化效果研究 | 第46-50页 |
5.1 不同剂量下含磷材料对铅污染紫色土中TCLP铅浸出浓度的影响 | 第46-47页 |
5.2 不同剂量下含磷材料对铅污染紫色土铅赋存形态的影响 | 第47-48页 |
5.3 TCLP铅浸出浓度与重金属形态相关性分析 | 第48-49页 |
5.4 几种含磷材料对铅污染紫色土pH的影响 | 第49-50页 |
第6章 几种含磷材料对铅污染紫色土中铅的持续稳定效果及环境风险评价 | 第50-56页 |
6.1 几种含磷材料对污染土壤中铅的持续稳定化效果 | 第50页 |
6.2 几种含磷材料对污染土壤铅环境风险评价 | 第50-52页 |
6.3 含磷材料对铅污染紫色土稳定化机理分析 | 第52-56页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6-58页 |
7.1 结论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