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湖泊、水库论文

滇池水华过程中的菌群响应及溶藻菌Bacillus siamensis Sp37的溶藻特性研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1章 前言第11-19页
    1.1 水体富营养化和藻类水华第11-13页
        1.1.1 蓝藻水华的形成第11-12页
        1.1.2 蓝藻水华的危害第12-13页
    1.2 蓝藻水华的防治第13-15页
        1.2.1 水华控制的物理方法第13页
        1.2.2 水华控制的化学方法第13-14页
        1.2.3 水华控制的生物方法第14-15页
    1.3 藻菌关系的研究进展第15-17页
        1.3.1 水华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第15页
        1.3.2 细菌和藻类的相互关系第15-16页
        1.3.3 溶藻细菌的研究概况第16页
        1.3.4 溶藻细菌的作用机制第16-17页
    1.4 研究目的及内容第17-19页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7页
        1.4.2 主要研究内容第17-18页
        1.4.3 技术路线第18-19页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19-33页
    2.1 实验材料第19-23页
        2.1.1 研究区域第19-20页
        2.1.2 供试藻种、菌种第20页
        2.1.3 实验用培养基第20-22页
        2.1.4 实验试剂第22页
        2.1.5 仪器与耗材第22-23页
    2.2 实验方法第23-33页
        2.2.1 水样采集与保存第23-24页
        2.2.2 藻细胞计数和细菌计数第24页
        2.2.3 叶绿素提取第24-25页
        2.2.4 细菌群落分析第25页
        2.2.5 细菌的分离、鉴定及生长情况测定第25-26页
        2.2.6 蓝藻的分离、鉴定及生长情况测定第26-27页
        2.2.7 溶藻菌筛选实验第27-28页
        2.2.8 溶藻菌的溶藻特性第28页
        2.2.9 藻细胞经无菌滤液处理后的生理生化响应第28-30页
        2.2.10 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第30-33页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33-63页
    3.1 滇池蓝藻水华过程中菌群的动态响应第33-45页
        3.1.1 滇池蓝藻水华的环境因子第33-37页
        3.1.2 高通量测序结果总概第37-38页
        3.1.3 水华组和对照组的菌群差异第38-41页
        3.1.4 环境因子和细菌群落的关系第41-43页
        3.1.5 与水华藻M.aeruginosa相关的细菌第43-44页
        3.1.6 小结第44-45页
    3.2 滇池藻和细菌的分离鉴定以及溶藻菌的筛选第45-52页
        3.2.1 滇池藻的分离鉴定及DCM4生长曲线第45-48页
        3.2.2 滇池中细菌的分离和鉴定第48-49页
        3.2.3 溶藻菌的筛选第49-52页
        3.2.4 小结第52页
    3.3 菌株Sp37的溶藻作用及其溶藻效应第52-63页
        3.3.1 菌株Sp37的菌种鉴定第53页
        3.3.2 菌株Sp37的生长曲线第53-54页
        3.3.3 菌株Sp37对铜绿微囊藻DCM4的溶藻效果第54-55页
        3.3.4 菌株Sp37的溶藻范围第55-56页
        3.3.5 溶藻菌Sp37对铜绿微囊藻DCM4的作用方式第56-57页
        3.3.6 菌株Sp37无菌滤液作用下藻细胞的生理生化响应第57-59页
        3.3.7 藻细胞重要基因的表达第59-60页
        3.3.8 小结第60-63页
第4章 结论与展望第63-65页
    4.1 结论第63页
    4.2 展望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73页
致谢第73-75页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第75页
    1 发表论文第75页
    2 参加课题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空气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下一篇:含磷材料对紫色土铅稳定化条件优化及环境风险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