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研究主要存在问题 | 第13-14页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14-17页 |
1.4.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工程项目背景 | 第17-31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17-18页 |
2.2 工程地质 | 第18-24页 |
2.2.1 自然地理 | 第18页 |
2.2.2 地形地貌 | 第18-21页 |
2.2.3 地质构造 | 第21页 |
2.2.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1-23页 |
2.2.5 地震 | 第23页 |
2.2.6 不良地质作用 | 第23-24页 |
2.3 注浆加固方案 | 第24-27页 |
2.3.1 大管棚施工工艺 | 第24-26页 |
2.3.2 隧道支护体系 | 第26-27页 |
2.4 回填土隧道施工主要技术问题 | 第27-29页 |
2.5 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回填土隧道数值分析 | 第31-52页 |
3.1 回填土隧道围岩概述及评价 | 第31-32页 |
3.1.1 回填土隧道围岩概述 | 第31页 |
3.1.2 回填土围岩评价 | 第31-32页 |
3.2 回填土的力学特性试验 | 第32-37页 |
3.2.1 试验装置 | 第32页 |
3.2.2 试验方法与步骤 | 第32-33页 |
3.2.3 试验成果与计算 | 第33-37页 |
3.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7-43页 |
3.3.1 数值分析软件简介 | 第37-38页 |
3.3.2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38-43页 |
3.3.3 隧道围岩变形控制标准 | 第43页 |
3.4 隧道围岩变形及路面沉降分析 | 第43-48页 |
3.4.1 隧道围岩变形分析 | 第44-47页 |
3.4.2 路面沉降位移分析 | 第47-48页 |
3.5 隧道围岩应力分析 | 第48-49页 |
3.5.1 隧道围岩最大主应力分析 | 第48-49页 |
3.5.2 隧道围岩最小主应力分析 | 第49页 |
3.6 隧道初期支护应力分析 | 第49-51页 |
3.6.1 隧道初期支护最大主应力分析 | 第49-50页 |
3.6.2 隧道初期支护最小主应力分析 | 第50-51页 |
3.7 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注浆厚度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 | 第52-63页 |
4.1 围岩和初期支护分担荷载比例的分配 | 第52-53页 |
4.2 注浆厚度对隧道围岩变形影响 | 第53-57页 |
4.2.1 注浆厚度对隧道拱顶沉降分析 | 第53-54页 |
4.2.2 注浆厚度对隧道水平净空收敛分析 | 第54-55页 |
4.2.3 注浆厚度对路面沉降分析 | 第55-57页 |
4.3 注浆厚度对隧道围岩及衬砌应力的分析 | 第57-61页 |
4.3.1 注浆厚度对围岩应力的分析 | 第57-58页 |
4.3.2 注浆厚度对初期支护应力的变化 | 第58-61页 |
4.4 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基于应力释放率下的围岩变形及初期支护应力研究 | 第63-72页 |
5.1 位移释放和应力释放的概念 | 第63-64页 |
5.2 释放荷载比例对隧道的影响 | 第64-70页 |
5.2.1 释放荷载比例对隧道围岩变形的变化规律 | 第64-66页 |
5.2.2 释放荷载比例对围岩应力的变化规律 | 第66-68页 |
5.2.3 释放荷载比例对初期支护应力的变化规律 | 第68-70页 |
5.3 小结 | 第70-72页 |
第六章 施工方案的比选及应用 | 第72-76页 |
6.1 施工方案的选定 | 第72-73页 |
6.2 施工方案的应用及监控量测 | 第73-75页 |
6.3 小结 | 第75-76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76-78页 |
7.1 结论和设计建议 | 第76-77页 |
7.2 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