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50页 |
1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及育性恢复机理的研究现状 | 第14-42页 |
1.1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及其机理的研究概况 | 第15-28页 |
1.2 植物CMS恢复基因及其育性恢复机理的研究进展 | 第28-42页 |
2 WD40结构域的特征及其功能的研究 | 第42-45页 |
2.1 WD40结构域的基本特征 | 第42-44页 |
2.2 编码WD40结构域基因功能的研究 | 第44-45页 |
3 含ERCC结构域基因参与核酸加工过程的研究 | 第45-47页 |
3.1 含ERCC结构域基因及参与核酸加工的研究进展 | 第45-47页 |
4 红莲型CMS水稻育性恢复机理研究进展 | 第47-48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48-50页 |
第二章 RF5互作蛋白RFC3的鉴定及功能研究 | 第50-11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1-86页 |
1.1 材料 | 第51页 |
1.2 方法 | 第51-8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6-111页 |
2.1 互作蛋白RFC3在细菌和酵母中的验证 | 第86-89页 |
2.2 RF5互作蛋白RFC3的转基因干涉验证 | 第89-94页 |
2.3 RFC3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 第94-96页 |
2.4 RFC3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96-98页 |
2.5 RFC3与RF5及GRP162在体内外相互作用 | 第98-104页 |
2.6 RFC3锚定在线粒体内膜并与RF5恢复复合体(RFC)共定位 | 第104-108页 |
2.7 RFC3参与恢复复合体(RFC)的组装成熟过程 | 第108-109页 |
2.8 过表达RFC3不能恢复红莲CMS系的育性 | 第109-111页 |
3 讨论 | 第111-114页 |
3.1 恢复基因候选蛋白RFC3的鉴定 | 第111-112页 |
3.2 RFC3编码一个线粒体内膜蛋白 | 第112页 |
3.3 RFC3与RFC其他亚基直接相互作用 | 第112-113页 |
3.4 RFC3对于恢复复合体的成熟十分重要 | 第113-114页 |
第三章 候选蛋白RFC4的鉴定及其功能的研究 | 第114-14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14-123页 |
1.1 材料 | 第114-115页 |
1.2 方法 | 第115-12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23-140页 |
2.1 恢复复合体候选蛋白RFC4的鉴定 | 第123-126页 |
2.2 候选蛋白RFC4的转基因干涉验证 | 第126-130页 |
2.3 RFC4在细胞中定位分析 | 第130-132页 |
2.4 RFC4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132-134页 |
2.5 RFC4与恢复复合体其他亚基的相互作用 | 第134-137页 |
2.6 rRFC4切割红莲型CMS不育转录本atp6-orfH79的研究 | 第137-139页 |
2.7 RFC4在野生型水稻中功能的初步分析 | 第139-140页 |
3 讨论 | 第140-143页 |
3.1 RFC4自身不能定位到线粒体内 | 第140-141页 |
3.2 RFC4在HL-CMS水稻中编码一个核糖核酸内切酶蛋白 | 第141页 |
3.3 RFC4在野生型水稻中的功能探究 | 第141页 |
3.4 RFC4参与植物其他类型CMS育性恢复过程的探究 | 第141-143页 |
第四章 融合表MTS-RFC4转化HL-CMS不育系恢复育性的研究 | 第143-15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43-146页 |
1.1 材料 | 第143页 |
1.2 方法 | 第143-14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46-150页 |
2.1 转基因过表达植株的阳性鉴定 | 第146-147页 |
2.2 转基因株系中RFC4的表达水平分析 | 第147-148页 |
2.3 Ubi-RFC4和Ubi-MTS-RFC4转基因过表达株系的表型观察比较 | 第148-149页 |
2.4 RFC4转基因过表达株系在分子水平上的鉴定 | 第149-150页 |
3 讨论 | 第150-153页 |
3.1 RFC4的亚细胞定位对红莲CMS育性的恢复十分重要 | 第150-151页 |
3.2 人工融合MTS-RFC4转化其他类型CMS水稻恢复育性的探究 | 第151-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67页 |
攻博期间发表和待发表文章及所获荣誉 | 第167-168页 |
致谢 | 第168-169页 |
附录 | 第169-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