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3页 |
1.1 无线通信技术演进历程 | 第14-16页 |
1.2 无线协同通信技术 | 第16-17页 |
1.3 无线通信系统的硬件实现 | 第17-18页 |
1.4 认知无线电与协作网络 | 第18-19页 |
1.5 问题阐述和研究目的 | 第19-21页 |
1.6 论文概述和组织结构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无线通信系统基础 | 第23-40页 |
2.1 无线通信系统组成 | 第23页 |
2.2 无线通信信道 | 第23-31页 |
2.2.1 参数化信道模型 | 第25-30页 |
2.2.2 非参数化信道模型 | 第30-31页 |
2.3 单载波、多载波与协作通信 | 第31-36页 |
2.4 信道参数估计与均衡 | 第36-37页 |
2.5 协作通信网中的认知无线电 | 第37页 |
2.6 通信系统中天线的影响 | 第37-39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面向高速移动情景的并行信道估计器和均衡器设计 | 第40-61页 |
3.1 引言 | 第40-42页 |
3.2 基于BEM的OFDM系统模型 | 第42-44页 |
3.3 算法回顾 | 第44-48页 |
3.3.1 OFDM子载波排列方法 | 第44-45页 |
3.3.2 最小二乘信道估计 | 第45-47页 |
3.3.3 迫零信道均衡器 | 第47-48页 |
3.4 并行实现结构 | 第48-56页 |
3.4.1 信道估计器 | 第48-53页 |
3.4.2 信道均衡器 | 第53-56页 |
3.5 测试结果 | 第56-6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载波频率偏移时协同通信网络的频分复用策略 | 第61-74页 |
4.1 引言 | 第61-63页 |
4.2 频分复用协同通信网络 | 第63-65页 |
4.2.1 协同通信系统模型 | 第63-64页 |
4.2.2 频分复用协同通信策略 | 第64-65页 |
4.3 均衡器和信道正交缺损度 | 第65-66页 |
4.4 分集增益、信道容量和复杂度分析 | 第66-70页 |
4.4.1 分集增益分析 | 第66-68页 |
4.4.2 通信容量分析 | 第68-69页 |
4.4.3 复杂度分析 | 第69-70页 |
4.5 仿真结果 | 第70-73页 |
4.5.1 N不变时的系统性能测试 | 第70-71页 |
4.5.2 L不变时的系统性能测试 | 第71-72页 |
4.5.3 通信容量测试 | 第72-7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基于补零正交频分复用系统的协同技术研究 | 第74-90页 |
5.1 引言 | 第74-75页 |
5.2 系统模型 | 第75-81页 |
5.2.1 传统的MB-OFDM系统 | 第75-78页 |
5.2.2 普通OFDM协同通信系统 | 第78-79页 |
5.2.3 分组MB-OFDM协同通信系统 | 第79-81页 |
5.3 分组中继系统分析 | 第81-84页 |
5.4 仿真结果 | 第84-8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六章 协同通信中的无线自主定位 | 第90-106页 |
6.1 引言 | 第90-91页 |
6.2 基于场强差值的协作定位 | 第91-99页 |
6.3 基于时间差值的协作定位 | 第99-10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6-109页 |
7.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第106-107页 |
7.2 主要问题及方向 | 第107-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22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22-123页 |
附录A 符号说明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