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气溶胶浓度与粒径分布研究 | 第10-11页 |
1.2.2 气溶胶垂直分布的研究 | 第11-12页 |
1.2.3 边界层结构及其对气溶胶污染影响的研究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3页 |
1.3.3 论文章节安排 | 第13-15页 |
第二章 观测实验介绍 | 第15-23页 |
2.1 观测区域概况 | 第15-16页 |
2.2 观测方法及仪器介绍 | 第16-18页 |
2.3 观测要素 | 第18页 |
2.4 资料概况 | 第18-19页 |
2.5 数据处理方法 | 第19-21页 |
2.5.1 气象要素及臭氧数据处理方法 | 第20页 |
2.5.2 气溶胶粒子数据处理方法 | 第20-21页 |
2.6 其他资料来源 | 第21-23页 |
第三章 成都市冬季边界层气溶胶垂直结构日变化特征 | 第23-35页 |
3.1 边界层垂直结构变化 | 第23-29页 |
3.1.1 温度垂直廓线 | 第23-25页 |
3.1.2 湿度垂直廓线 | 第25-26页 |
3.1.3 风的垂直廓线 | 第26-29页 |
3.2 气溶胶数浓度垂直廓线变化 | 第29-31页 |
3.3 气溶胶垂直廓线昼夜差异 | 第31-3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2-35页 |
第四章 不同污染程度下边界层气溶胶浓度垂直分布特征 | 第35-47页 |
4.1 观测期间成都市空气质量指数及气象要素概况 | 第35-37页 |
4.1.1 观测期间成都市空气质量指数 | 第35页 |
4.1.2 观测期间成都市气象条件 | 第35-37页 |
4.2 轻度污染 | 第37-39页 |
4.3 中度污染 | 第39-41页 |
4.4 重度污染 | 第41页 |
4.5 严重污染 | 第41-4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一次重霾污染过程个例分析 | 第47-57页 |
5.1 重霾污染过程 | 第47-48页 |
5.2 趋稳的大气边界层结构 | 第48-51页 |
5.4 气溶胶粒径谱垂直变化 | 第51-54页 |
5.5 大气边界层与气溶胶粒子垂直变化的关系 | 第54-5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6.1 结论 | 第57-58页 |
6.2 创新点 | 第58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7页 |
作者简介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