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11-14页 |
1.1.1 基于资源保存理论的思考 | 第12-13页 |
1.1.2 由反刍思维的争议引发的思考 | 第13-14页 |
1.2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4-17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5-16页 |
1.3.2 现实意义 | 第16-17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7-35页 |
2.1 通勤压力研究综述 | 第17-21页 |
2.1.1 研究概念 | 第17-18页 |
2.1.2 相关理论 | 第18-19页 |
2.1.3 测量工具 | 第19页 |
2.1.4 已有研究 | 第19-21页 |
2.2 反刍思维研究综述 | 第21-28页 |
2.2.1 研究概念 | 第21-22页 |
2.2.2 反刍思维理论解释 | 第22-24页 |
2.2.3 测量工具 | 第24-25页 |
2.2.4 已有研究 | 第25-27页 |
2.2.5 已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27-28页 |
2.3 工作投入研究综述 | 第28-33页 |
2.3.1 研究概念 | 第28-30页 |
2.3.2 测量工具 | 第30-31页 |
2.3.3 已有研究 | 第31-33页 |
2.4 研究理论与假设 | 第33-35页 |
2.4.1 研究假设 | 第33-34页 |
2.4.2 研究模型 | 第34-35页 |
第3章 研究方法 | 第35-45页 |
3.1 研究程序 | 第35页 |
3.2 研究被试 | 第35-36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36-37页 |
3.4 测量工具 | 第37-44页 |
3.4.1 通勤压力源量表 | 第37-39页 |
3.4.2 通勤压力量表 | 第39-41页 |
3.4.3 问题解决反刍量表 | 第41-42页 |
3.4.4 工作投入量表 | 第42-44页 |
3.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44-45页 |
3.5.1 多层结构数据的处理思路 | 第44页 |
3.5.2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 第44-45页 |
第4章 研究结果 | 第45-67页 |
4.1 总体样本描述 | 第45-50页 |
4.1.1 工作日水平描述统计 | 第45-46页 |
4.1.2 状态性描述统计 | 第46-50页 |
4.2 人口统计学变量差异分析 | 第50-59页 |
4.2.1 各变量在人口统计学变量的Mauchly球形检验分析 | 第51页 |
4.2.2 各变量在人口统计学变量的组内变异检验分析 | 第51-52页 |
4.2.3 各变量在人口统计学变量的组间变异检验分析 | 第52-59页 |
4.3 通勤压力源、通勤压力、问题解决反刍和工作投入的相关分析 | 第59-60页 |
4.3.1 被试水平的相关分析 | 第59页 |
4.3.2 工作日水平的相关分析 | 第59-60页 |
4.4 通勤压力源、通勤压力、问题解决反刍和工作投入的回归分析 | 第60-64页 |
4.4.1 被试水平的回归分析 | 第60-62页 |
4.4.2 工作日水平的回归分析 | 第62-64页 |
4.5 问题解决反刍的调节作用分析 | 第64-67页 |
第5章 分析与讨论 | 第67-77页 |
5.1 上班族通勤压力、问题解决反刍、工作投入总体状况分析与讨论 | 第67-72页 |
5.1.1 上班族通勤压力的总体状况 | 第67-69页 |
5.1.2 上班族问题解决反刍的总体状况 | 第69-71页 |
5.1.3 上班族工作投入的总体状况 | 第71-72页 |
5.2 上班族通勤压力、问题解决反刍、工作投入关系的分析与讨论 | 第72-74页 |
5.2.1 通勤压力源对通勤压力正向预测的分析与讨论 | 第72-73页 |
5.2.2 通勤压力对工作投入负向预测的分析与讨论 | 第73页 |
5.2.3 问题解决反刍对工作投入正向预测的分析与讨论 | 第73-74页 |
5.3 问题解决反刍在通勤压力与工作投入之间的调节作用分析与讨论 | 第74-75页 |
5.4 研究建议 | 第75-76页 |
5.5 研究创新、不足与展望 | 第76-77页 |
5.5.1 研究创新 | 第76页 |
5.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76-77页 |
结论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附录 | 第9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