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电机论文--交流电机论文

大型交流电机定子换位线棒附加损耗的解析计算方法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15页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1 定子线棒附加损耗的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2 定子线棒换位方式的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3-15页
第2章 定子线棒环流损耗计算的改进漏感电动势法第15-33页
    2.1 环流损耗计算的等效电路模型第15-17页
    2.2 换位股线槽部漏感电动势计算第17-24页
        2.2.1 计算原理第18-19页
        2.2.2 矩形法第19-24页
    2.3 股线端部漏感电动势计算第24-25页
    2.4 股线电流及环流损耗计算第25-27页
    2.5 换位线棒环流损耗的计算结果第27-32页
    2.6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3章 定子线棒涡流损耗计算的导体细分法第33-46页
    3.1 槽部换位导体涡流损耗计算第33-37页
        3.1.1 槽部换位导体的细分模型第33-35页
        3.1.2 槽部换位导体涡流损耗的计算方法第35-37页
    3.2 端部导体涡流损耗计算第37-40页
        3.2.1 端部导体的细分模型第37-39页
        3.2.2 端部导体涡流损耗的计算方法第39-40页
    3.3 换位线棒涡流损耗的计算结果第40-45页
    3.4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4章 定子线棒换位方式优化设计与实验验证第46-59页
    4.1 定子线棒环流损耗计算优化第46-50页
        4.1.1 基于遗传算法的优化方法第46-48页
        4.1.2 优化结果第48-50页
    4.2 计及涡流损耗的优化算法第50-55页
        4.2.1 多目标优化算法第50-51页
        4.2.2 优化结果第51-54页
        4.2.3 新型换位方式第54-55页
    4.3 定子线棒附加损耗实验验证第55-58页
    4.4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结论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得成果第64-65页
致谢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核级A48安全阀特性分析与仿真平台开发
下一篇:微—纳米SiO2/LDPE复合材料结构形态与电击穿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