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洞室群稳定性及支护措施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地下洞室稳定性研究 | 第11-14页 |
1.2.2 洞室群的开挖与支护研究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初始应力场反演分析 | 第16-30页 |
2.1 岩体初始应力的组成 | 第16-17页 |
2.2 岩体初始应力的影响因素 | 第17页 |
2.3 FLAC3D三维数值分析方法简介 | 第17-19页 |
2.3.1 运动方程式 | 第18页 |
2.3.2 结构方程式 | 第18-19页 |
2.3.3 计算流程 | 第19页 |
2.4 工程概况 | 第19-23页 |
2.5 岩体初始地应力场反演 | 第23-30页 |
2.5.1 反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2.5.2 反演模型 | 第24-26页 |
2.5.3 反演结果分析 | 第26-30页 |
第三章 洞室稳定性开挖效应研究 | 第30-46页 |
3.1 洞室的开挖方案 | 第30-31页 |
3.2 数值模型 | 第31-33页 |
3.3 洞室开挖效应对比分析 | 第33-45页 |
3.4.1 位移场 | 第33-37页 |
3.4.2 应力场 | 第37-40页 |
3.4.3 塑性屈服区 | 第40-42页 |
3.4.4 逐级开挖对洞室围岩变形的影响 | 第42-45页 |
3.4 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支护措施加固效果评价及优化研究 | 第46-62页 |
4.1 失稳模式与支护设计原则 | 第46页 |
4.2 喷锚支护力学模型的基本特点 | 第46-48页 |
4.3 支护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支护方案 | 第48-50页 |
4.4 支护效果 | 第50-54页 |
4.4.1 特征点变形分析 | 第50-51页 |
4.4.2 特征点应力分析 | 第51-52页 |
4.4.3 洞室围岩塑性区分析 | 第52页 |
4.4.4 锚杆内力分析 | 第52-54页 |
4.5 支护措施优化方案研究 | 第54-60页 |
4.5.1 位移场 | 第56-57页 |
4.5.2 应力场 | 第57-59页 |
4.5.3 塑性屈服区 | 第59-60页 |
4.5.4 优化方案比选 | 第60页 |
4.6 小结 | 第60-62页 |
第五章 岩体力学参数敏感性对洞室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62-68页 |
5.1 围岩变形模量敏感性分析 | 第62-64页 |
5.1.1 位移场 | 第62-63页 |
5.1.2 应力场 | 第63-64页 |
5.1.3 塑性屈服区 | 第64页 |
5.2 内摩擦角敏感性分析 | 第64-66页 |
5.2.1 位移场 | 第64-65页 |
5.2.2 应力场 | 第65页 |
5.2.3 塑性屈服区 | 第65-66页 |
5.3 凝聚力敏感性分析 | 第66-67页 |
5.3.1 位移场 | 第66页 |
5.3.2 应力场 | 第66-67页 |
5.3.3 塑性屈服区 | 第67页 |
5.4 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 结论 | 第68-69页 |
6.2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78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课题目录)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