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提升城市社区凝聚力是社会治理的当代诉求 | 第20-34页 |
2.1 社会治理、凝聚力、城市社区凝聚力基本内涵 | 第20-23页 |
2.1.1 社会治理 | 第20-21页 |
2.1.2 凝聚力、城市社区凝聚力 | 第21-23页 |
2.2 提升城市社区凝聚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凝聚力的理论论述 | 第23-24页 |
2.2.2 滕尼斯、涂尔干、帕克社区研究思想 | 第24-26页 |
2.2.3 新兴社群主义思想 | 第26-27页 |
2.3 城市社区凝聚力的系统结构 | 第27-30页 |
2.3.1 城市社区认同力和向心力 | 第27-28页 |
2.3.2 人际离散力和城市社区组织力 | 第28-29页 |
2.3.3 文化维持力和意志力 | 第29-30页 |
2.4 提升城市社区凝聚力研究的时代价值 | 第30-34页 |
2.4.1 提升城市社区凝聚力是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 第30-31页 |
2.4.2 提升城市社区凝聚力是促进城市社区的发展的需要 | 第31-32页 |
2.4.3 提升城市社区凝聚力是完善城市治理体系的需要 | 第32页 |
2.4.4 提升城市社区凝聚力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政权建设的需要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提升城市社区凝聚力的实践探索 | 第34-45页 |
3.1 提升城市社区凝聚力的障碍分析 | 第34-39页 |
3.1.1 配套法律制度建设不健全,居民对城市社区认同不高 | 第34-35页 |
3.1.2 城市社区在公共服务领域中治理机制还很不健全 | 第35-36页 |
3.1.3 城市社区居民参与意识不强、自身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 第36-38页 |
3.1.4 城市社区工作者队伍素质职业化与专业化低度 | 第38-39页 |
3.2 提升城市社区凝聚力的参照范式 | 第39-45页 |
3.2.1 上海市提升城市社区凝聚力的城市样板 | 第39-41页 |
3.2.2 山东省东营市提升城市社区凝聚力的具体经验 | 第41-43页 |
3.2.3 长株潭城市群提升城市社区凝聚力的实践探索 | 第43-45页 |
第四章 提升城市社区凝聚力的路径选择 | 第45-55页 |
4.1 健全城市社区治理政策和法规 | 第45-48页 |
4.1.1 坚持民生导向,搭建法治平台 | 第46-47页 |
4.1.2 加强科学立法,完善法律体系 | 第47-48页 |
4.2 构建城市社区治理机制,完善治理体系 | 第48-50页 |
4.2.1 保证城市社区公平,健全公共服务的各项制度 | 第48-49页 |
4.2.2 调节动态发展中的利益矛盾,确保公共政策的公平性 | 第49-50页 |
4.3 塑造居民公共精神,构建社区共同体 | 第50-53页 |
4.3.1 塑造公共精神用以提升城市社区凝聚力 | 第50-51页 |
4.3.2 培育城市社区居民参与式民主,实现自我价值 | 第51-53页 |
4.4 规范城市社区管理,实现城市社区工作队伍的职业化与专业化 | 第53-55页 |
4.4.1 加强专业训练,提高工作人员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 第53-54页 |
4.4.2 建立专职聘任制度,拓宽高素质人才引进渠道 | 第54-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