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人类学论文--人类遗传学论文

吉林后套木嘎汉书二期墓地古代个体关系鉴定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9页
    1.1 古代个体关系研究的考古学意义第9页
    1.2 合葬墓的研究意义第9-10页
    1.3 合葬墓的埋葬模式与社会制度关系的研究第10-11页
    1.4 后套木嘎遗址汉书二期墓地第11-15页
        1.4.1 遗址概况第11-12页
        1.4.2 墓地中古代个体的体质人类学研究第12页
        1.4.3 汉书二期墓地古代人群的生业模式第12-13页
        1.4.4 同时期的战国至西汉墓葬制度第13-14页
        1.4.5 后套木嘎汉书二期墓地中的墓葬分布和个体关系第14-15页
    1.5 古DNA技术对古代个体关系的研究意义第15-18页
        1.5.1 个体关系鉴定的主要遗传标记第15-16页
        1.5.2 古DNA技术应用于遗址中个体关系研究第16-17页
        1.5.3 古DNA技术对古代个体关系研究的难点第17-18页
    1.6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第18-19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19-33页
    2.1 样本信息第19页
    2.2 污染的防治第19-21页
    2.3 实验仪器和试剂第21-22页
    2.4 实验方法第22-33页
        2.4.1 骨骼或牙齿样本的处理第22-23页
        2.4.2 DNA提取第23-24页
        2.4.3 DNA定量第24-25页
        2.4.4 线粒体DNA的分析第25-27页
        2.4.5 性别鉴定第27-29页
        2.4.6 常染色体STR研究第29-33页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第33-41页
    3.1 古DNA分析结果的准确性第33页
    3.2 线粒体及性别鉴定结果分析第33-35页
    3.3 常染色体STR结果第35-36页
    3.4 个体关系分析第36-39页
    3.5 社会组织形式的讨论第39-41页
第四章 结论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6页
附录第46-50页
    附录1第46-48页
        1.1 本研究所取样本信息第46-47页
        1.2 本论文所用的引物信息表第47-48页
    附录2第48-50页
        2.1 本研究中后套木嘎遗址所在地第48-49页
        2.2 遗址部分墓葬分布图第49-50页
作者简介第50-51页
致谢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BMP4启动子靶点的中药激活剂筛选及其活化Smad和碱性磷酸酶信号的机制研究
下一篇:推拿、中药药浴结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察